专业课程模块化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NO.12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科 教 论 坛
专业课程模块化探讨
尹相坤 李永晟
(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 山东青岛 266112)
摘 要: 企业需求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现在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职教学校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
育学校要严格按照市场和专业的需求来设计自我, 适时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目标和办学方向, 不但从数量上而且在
质量上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供给合格的人力资源和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关键词:学科本位 能力本位 模块化 项目教学法 工艺卡 3+X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795(2008)04(c)-0148-02
课程是学校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
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改革旧的课
程体系, 构建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全面、
系统地进行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环节,也是当前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我校机电类专业应通过重新配置课程和界定
内容,着重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能
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就业岗位有一
定针对性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适应性。
1 机电类专业课程模块化的动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适应
不良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国外研究显示, 约
有 2 2 % 的学生具有中等的或严重的情绪缺
陷。当前我国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
服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
程体系的弊端,建立一个以就业为目的,以培
养适应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
塔心理学家认为,美感的形成,在于知觉活动
中作为客观对象的物理结构与作为认知主体
的人的大脑生理结构之间存在同形同构关系,
二者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的基础是事物
本身所表现的力的结构,它与人的情感世界中
体现喜怒哀乐的力的式样相似,因而物理对象
能表现人类特有的情绪。这是异质得以同构
的关键, 也是美感形成的基础。如果审美主
体与审美客体的同构,就符合了审美主体的目
的,而且这种符合目的审美主体本身是很难察
觉的, 是无目的性的。这样“无目的的和目
的”就从审美主体实现了统一。
其次,“异质同构”重释了审美现象的中
的移情现象。在众多解释审美现象、总结审美
规律的理论中,崛起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
移情说,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哈奇生用类似
联想来解释自然事物何以能象征人的心情;博
克用同情来解释崇高和美;康德在分析崇高时
把移情现象称为“偷换”;洛慈用“设身处地”
和“外射”来解释移情现象;弗
移情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认为其意义在
于“对象的人化”。英国学者浮龙
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是“内模仿”,
而立普斯的看法是,审美移情不是起因于人的
生理活动,而是起因于人的一种心理活动——
类似联想。随着美学理论的发展,已经证明了
以往“移情说”既缺乏科学的解说,也不能解
释所有的审美体验。阿思海姆从格式塔心理
点,瞄准企业实际需要,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
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
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对课程设置的模块化
改革, 可以使学校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更加灵
活,在相应专业实施项目教学和工艺卡等辅助
教学手段,使教学的针对性加强,尽量满足学
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学生们学有所用,学习积
极性可以进一步提高。更为重要的是,突出了
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思想,课程设置和教学
中的各个环节都以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为中
心逐步推广到适合学生特点的轨道来;学生在
校能够真正学到操作技能,掌握在社会上生存
的本领,对生产岗位有较强的适应性,进入社
会后的竞争力增强,反过来促进招生和教学改
革工作,从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持续发
展。
为了既突出机电类专业课程对学生将来
的立场出发,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一旦审美主
体也有着类似的情感生活时,两者的力的结构
上相同,就有可能产生审美共鸣。认为一株垂
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非因为它像一个
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
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
性”,观看主体就是根据垂柳中力的结构的表
现性把垂柳与人的悲哀心理给予以比较,得出
了垂柳具有的悲哀性结论。阿恩海姆还列举
舞蹈学院学生表演悲哀时的动作都是一致的
例子,说明“‘悲哀’这种心理情绪.其本身的
结构式样在性质上与(上述)舞蹈动作的结构式
样是相似的”,同理,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到“山雨欲来风满楼”,起决定因素的是
审美对象自身的形式结构所固有的情感表现
性。因此,异质同构是客观事物力的表现性与
审美主体运用知觉加工、重建的结果。
4 结语
诚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