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课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课例
一、设计理念
创设问题情境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问题情境能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好的问题情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并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好的问题情境还能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任务分析
初中化学中重点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是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的新授课内容,是九年级第一学期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课程标准中,有关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知识点均为B级学习水平。
三、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化学刚刚结束了一个重要的入门阶段,这一阶段里学习了有关空气、氧气和水的知识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带着对科目的新鲜感,大多数同学兴趣正浓,而且通过学习身边重要物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已获得了有关实验室制取气体方法的感性认识,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他们渴望探索身边的另外一种重要物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
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比较弱,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
四、设计思路
初三化学对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的教学,其意义非常重要,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选什么药品,用什么发生装置,采用什么收集方法和收集装置,教学效果一般。
于是,我在这节课做了这样的调整,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先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再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和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让学生讨论分析,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验满方法的比较。在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验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来操作,从同伴的操作中,发现问题,从而得出检验气密性的正确方法。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对装置的改进,使学生了解启普发生器;并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揭示其工作原理。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做深入的探讨,放在下一课时。
五、具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使用的药品、仪器名称、实验装置和收集方法;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实验室制取O2、CO2的原理、装置,找出异同点,初步掌握对比的分析方法以及物质性质决定制法等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与改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体验创新实践过程中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
2.教学难点: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探究与改进、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验的探究
(三)教学用品
药品: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
仪器:试管、集气瓶、玻璃片、启普发生器
媒体:电脑、投影仪
(四)教学流程(具体见附1)
(五)教学实录(略)
(六)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必做) 2.基础性作业(必做) 3.提高性作业(选做)
4.实践性作业(选做)
(1)小发明:就地取材,选用你家中现有的物品(墨水瓶、塑料瓶、圆珠笔芯等),自制一套制取CO2的装置,参加班级展览、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试验。
(2)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工业制取CO2的原理和方法。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设计问题──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的形式,主要认识有以下几点:
1.教学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基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对反应原理探究,由一连串的问题化繁为简;通过氧气实验室制法的回顾、复习,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方法,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从学生学过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比较中,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方法;对不同装置的气密性探究,通过问题启迪,重视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2.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利用多种实验手段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首先,应用演示实验创设情景,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其次,让实验成为学生探究的一种手段,如在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探究中,实验由抽象变为具体,使学生的想象变为现实;再如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学生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同时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了进一步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