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浙江专用)配套:阶段二 近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高考必备].ppt

发布:2018-09-07约7.56千字共4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2016·4月浙江选考9)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 A.推广民间俚语 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 D.抵制白话文运动 解析 “若尽废古书……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以用为教授矣”意为:假考完全废除文言文,那么京津之稗贩都可以当教授了。可见该学者对这种事持否定态度,抵制白话文运动。故选D项。 解析 √ 考点训练 2.(2016·浙江文综,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 解析 解析 本题的题眼在于“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材料所述的中心意思,正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内容,即提倡浅显易懂的白话文,故选B项,排除D项。 A、C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均排除。 3.(2016·宁波学考满分加餐练)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  ) A.推翻袁世凯统治 B.反对尊孔读经 C.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D.发展民族工业 解析 “……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体现了要进行思想文化革命,与推翻袁世凯统治、反对尊孔读经没有直接关系,故A、B项错误,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解析 √ 4.(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学考交流)有著名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对此正确的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 A.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 B.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已缺乏新意 C.对广大民众的影响较小 D.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解析 √ 解析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由材料“新”“在个人主义”,可得出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故A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C项错误; 材料中只有一种观点主张,不能看出阵营内部存在分歧,故D项错误。 5.(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学考交流)李大钊介绍马克思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文章是(  ) A.《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解析 返回 √ 返回 解析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是朱执信写的文章,不是李大钊,故A项错误; 《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都是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没有介绍马克思主义,故B、C项错误; 1919年7月,李大钊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篇文章的发表,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一大批时代青年就是通过学习李大钊的这篇文章,转而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故D项正确。 线索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时代 知识定位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开眼看世界 (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 (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19世纪60~90 年代  中体西用 (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2)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 (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4)主张:自强、求富 (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9世纪60~90 年代  维新思潮 (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 (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初 民主、科学 (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 (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 (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 (2)代表:李大钊 (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 (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重点深化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阶层 对传统文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