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维设计】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限时检测(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doc

发布:2017-01-15约5.56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限时检测(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3·咸宁模拟)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所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已经产生“开眼看世界”的思想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仍停留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中 D.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 2.(2013·浙江名校联考)《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 ①分析书籍的内容 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③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 ④书籍的知识缺陷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13·潍坊期中)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见下图)。下列表述内容与该图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  ) A.“遗其体而求其用” B.“然欲自强,必先理财” C.“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4.(2013·洛阳模拟)有学者指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B.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C.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5.(2013·广州海珠区检测)下表为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 1860~1899年 1902~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6.(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7.19世纪末,“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作自己或儿女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8.(2013·河北石家庄检测)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钳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适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适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中国社会。下列史实完全突破了这一特征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9.(2013·武汉调研)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同情的话来捣乱。”这表明陈独秀(  ) A.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 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C.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D.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10.(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 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思潮 C.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 11.(2013·辽宁五校协作体联考)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该材料强调的是(  ) A.人性的解放 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 C.民主与科学 D.平等与博爱 12.(2013·安阳二模)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