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6-04-14约3.79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教学设计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昌吉州第二中学 王华 一、课题: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直接性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发展性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方程的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增强识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可持续性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的探索指数函数图象,概括指数函数性质的过程。 五、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诱导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与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学法:从学生原有的函数概念、性质等知识出发,组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寻求用从具体到一般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基本流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动手折纸—谁最快:将一张面积为1的纸对折x次后 问题1: 问题2: 纸的层数y与次数x有什么关系? 纸的面积y与次数x有什么关系 对折次数 层数 1 ? 2 ? 3 ? … ? x ? 对折次数 面积 1 2 3 … x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函数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模型 (a0且a≠1)做准备,以利于学生体会指数函数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指数函数的定义 老师:提出探究问题1:上述问题中的两个对应关系能否构成函数关系? 提出探究问题2:上述两个函数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不难得出探究1的结论:能够构成函数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两个函数的共同特征: (1)幂的形式都一样; (2)幂的底数都是一个正常数; (3)幂的指数都是一个变量。 老师:如果可以用字母a代替其中的底数,那么上述两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自变量在指数位置,我们把具有这种形式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指数函数的模型, 由学生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能力。 指数函数:一般地,函数(a0且a≠1)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为自变量,a是常数,定义域为R。、 老师:定义中底数a满足a0且a≠1,为什么定义中规定a0且a≠1呢?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若不满足条件时,会怎样呢? 学生: 通过交流合作、教师引导,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若a=0,则 当x>0时,。当x≤0时, 无意义。 (2)若a<0,则对于x的某些数值,可使无意义。如,这时对于,,……,在实数范围内函数值不存在。 (3)若a=1,则对于任何,是一个常量,没有研究的必要性。 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利于我们研究指数函数,所以规定:a0 且a≠1. 设计意图: 1.通过对a的范围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指数函数一般形式。 2.讨论出a0且a≠1,为下面研究性质是对底数的分类做准备. 老师:学习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如何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通过多媒体给出随堂练习) 下列函数中, 哪些是指数函数? (1) (2) (3) (4) (5) 2. 指数函数的性质 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函数? 学生: 函数三要素(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函数图象和函数的基本性质(单调性、奇偶性等)。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即应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去探索一个具体函数。 老师:指数函数是我们在学习了函数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具体函数。根据这个思路,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问题: 请同学们先动手画一画下面两个函数的图象。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作图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最后在多媒体上将这两个图象给予展示。然后提出思考问题。 思考1:函数的图象与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可否利用的图象画出的图象? (关于y轴对称,可以画出) 思考2:通过图象,你能发现指数函数的哪些特征? 1、图象在直角坐标系的哪些象限? 2、图象与坐标轴的相交情况? 3、图象的上升下降趋势与底数有什么关系? 4、在y轴的两侧函数值的范围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