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异搏定新方法给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分析.doc

发布:2018-01-27约2.15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异搏定新方法给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分析 李继梅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671600)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异搏定静脉注射给药途径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中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组,静脉滴注组和舌下含服组,每组患者42例,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疗效、起效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结果 静脉滴注组疗效优、良、中、差人数分别为23例、12例、4例、2例,总优良率83.33%,而舌下含服组总有效率分别76.19%,两组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效时间静脉滴注<舌下含服;不良反应发生率静脉滴注<舌下含服组。结论 异搏定静脉注射给药途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广,起效快,不良反应少且轻,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异搏定 舌下含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133-02   当患者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如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将极大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供养,产生严重后果,故及时控制心律失常有重要临床价值[1]。异搏定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对其不同给药途径下临床疗效尚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对126例患者实施口服、静滴、舌下含服不同治疗方案,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取得一定进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自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26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49例。 年龄26~65岁,平均36.9plusmn;10.5岁。所有患者均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明确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并排除其他类型的心动过塑,电解质紊乱或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对异搏定过敏的患者。   1.2分组和治疗   将12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静脉滴注组和舌下含服组,每组患者42例,两组患者间性别构成、年龄分别、病史、发病频率、持续时间、心脏基础疾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其中静滴组:用异搏定针剂10 mg 稀释成20ml以1mg/min 静脉注射,PSVT终止时立即停药[2];而舌下含服组异搏定片剂80mg研成粉末置于舌下含化, PSVT 终止时立即用水漱口将多余药末吐出[3]。   1.3疗效差异评估指标   本组研究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给药途径,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疗效、起效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临床疗效根据症状和心电图表现分为优、良、中、差四级。总优良率=(疗效优+疗效良)/总人数。起效时间从患者用药开始时间算起,以症状缓解、心电图倾向正常为开始起效时间,两者之间的差即为起效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Excel 建立数据库,SPSS15.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plusmn;标准差(x-plusmn;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检验采取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静脉滴注组疗效优、良、中、差人数分别为23例、12例、4例、2例,总优良率83.33%,而舌下含服组总有效率分别76.19%,两组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效时间静脉滴注<舌下含服;不良反应发生率静脉滴注<舌下含服组。   3.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及时纠正、预防复发是关键,一般急性发作期可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无效时需行药物治疗,异搏定是治疗PVST有效药物。临床常用的异搏定给药途径有两种,本研究通过对比舌下含服、静脉滴注的效果差异后发现,静脉滴注总有效率高,且不良反应较低。同时,静脉滴注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口服组,这与张仲俭[4]等的一项大样本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考虑于药物迅速在静脉中浓度到达治疗水平有关。故异搏定静脉滴注特别适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发作时症状的缓解,对于院外急救、基层医院抢救均有重要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异搏定舌下含服给药途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广,起效快,不良反应少且轻,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延涛,张俊,张效明,等.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6)489-490   [2]霍璇,等.异搏定新方法给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