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异常肌反应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doc

发布:2018-01-26约2.4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异常肌反应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及时雨(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河南南阳 4730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185-02 【摘要】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1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异常肌反应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术,观察术中异常肌反应消失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 在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中下颌缘支-眼轮匝肌反应即刻消失者,相比较于仍然存在者,临床效果好,复发率低。结论 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可以客观地判断减压效果,提高手术治愈率。 【关键词】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 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多数面肌痉挛的病因为桥小脑角部微血管压迫所致。以后进行的相对应的微血管减压术[1]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成为一种可行方法。目前,术中对压迫责任血管的判断主要依赖术者的主观经验,术中缺乏客观的指标证实手术减压的效果,这可能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原因。我科自2007年6月采用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来判断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明显地提高了手术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7年6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面肌痉挛患者51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1~62岁,平均(42.8plusmn;10.2)岁;患侧为左侧23例,右侧28例。病程2~19年,平均(10.3plusmn;7.2)年。全部患者术前行MRI检查,排除桥小脑角区其它病变。术前常规行颅脑3D-TOF-MRA检查了解面神经根部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1.2手术方法 手术均采用全麻枕下乳突后开颅,平外耳孔乳突根部横直切口,切口长度4.0cm。在横窦乙状窦交汇处钻孔,扩大骨窗约2.0cmtimes;2.0cm,显露乙状窦边缘,硬膜十字形切开,缓慢放出脑脊液,待小脑自然塌陷,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2]。 1.3检测方法 使用Medelec Synergy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查。刺激参数:电压1mV,持续时间20ms,恒定矩形波电流,经皮刺激痉挛侧的面神经下颌缘支,由颏肌肌电位确认。将同心轴针电极斜向刺入同侧眼轮匝肌,记录其诱发电位变化。术中监测刺激参数的电压为500mu;V持续时间20ms,恒定矩形波电流,肌松剂仅在插管时给予,同时用尺神经刺激仪判断肌松剂消失时间,肌松剂影响消失后再进行检测。随访期间根据症状改善或复发情况进行异常肌反应检查。 1.4随访方法及疗效评定标准 本组均用回复随访表或门诊复诊。随访时间3~34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内容包括:①对手术的满意度;②术后面肌痉挛改变情况;③有无复发,程度如何;④术后并发症及程度。疗效评定标准按Shorr的眼睑及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标准进行判定。手术后由Ⅱ~Ⅳ级降为0级为完全缓解,由Ⅱ~Ⅳ级降为Ⅰ~Ⅱ级者为明显缓解,由Ⅳ级降为Ⅲ级者为部分缓解。 1.5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经整理后,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术后临床效果 39例患者手术后面肌痉挛即刻消失,8例术后症状临床有效,4例术后1周内症状无改善;随访期间有6例临床有效及2例症状无改善患者转为临床痊愈,1例临床无效患者转为临床好转;随访期间2例完全复发,2例临床好转患者又完全复发。 2.2术中AMR监测结果 术前51患者在切开硬膜释放脑脊液前,所有患者均记录到面肌痉挛患者特有的AMR波形。术中40例(78.4%)隔离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后AMR消失;11例(21.6%)隔离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后AMR未消失。 2.3统计结果 AMR消失与术后临床症状是否改善间有较好的吻合性(Pgt;0.05),随访资料表明,AMR消失预示着症状改善的可能性较大,复发机率明显低于AMR反应存在者(Plt;0.01)。 3 讨论 微血管减压作为治疗面肌痉挛唯一可以痊愈的手段,已经成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式。在正常情况下,电刺激面神经颞支或颧支仅可使眼轮匝肌收缩;而电刺激面肌痉挛患者的面神经颞支或颧支,还会使口轮匝肌收缩并可记录到诱发肌电图反应,这种电刺激面肌痉挛患者的面神经颞支或颧支,而在口轮匝肌诱发的肌电图反应被称为侧方传播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或AMR。随着神经电生理设备和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及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普遍应用,面肌诱发肌电图被逐渐推广应用到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