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应用宫腔镜技术的诊断治疗价值分析.doc

发布:2018-01-31约2.78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应用宫腔镜技术的诊断治疗价值分析 哈尔滨市松北区松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0028 【摘 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在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 2014年 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94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实验组应用宫腔镜检查结合诊断性刮宫术及病理活检,对照组运用传统的B超结合诊断性刮宫术。统计并比较两组的检出率和治愈率。结果:异常子宫出血病因宫腔镜诊断阳性率77.66%,高于超声诊断63.83%(P<0.05)。子宫肌瘤患者行宫腔镜电切后,异常子宫出血的症状全部改善。结论:异常子宫出血的宫腔镜检查及手术治疗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异常子宫出血;宫腔镜技术;超声诊断 异常子宫出血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不同时期患者发病原因亦不相同,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内膜炎症等发生与妊娠有关,而青春期、更年期疾病的发生与内分泌异常有直接关系。AUB 不仅发生率高,而且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同时可伴有生育力丧失。近年来宫腔镜在异常子宫出血中广泛使用,有助于术者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作者对本院收治的94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 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94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年龄21~59岁,病程1个月~5年,其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1例(22.33%),子宫内膜息肉29例(30.85%),子宫肌瘤27例(28.72%),宫颈管息肉10例(10.65%),宫内异物5例(5.32%),子宫内膜瘤样病变1例,子宫内膜癌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年龄(34.00plusmn;2.78)岁,平 均病程(2.0 plusmn;1.2)年。对照组平均年龄(33.00plusmn;3.21)岁,平均病程(2.0plusmn;1.5)年。两组患者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gt;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应用宫腔镜检查结合诊断性刮宫术及病理活检,对照组运用传统的B超结合诊断性刮宫术。准备宫腔镜手术的患者均住院,术前阴道清洁,阴道彩超检查,手术当天早晨禁食。检查前放置适量米索前列醇于阴道后穹窿 2 h,于子宫颈行局部麻醉或者在静脉处行复合麻醉。仔细检查子宫的条件,检查时应从子宫底部开始,由内到外的逐步查探。检查的项目包括:宫腔内膜中层厚度、宫腔的颜色、是否存在粘连、肿瘤、输卵管的开口及形成,[1]而后观察宫颈口的情况。如果术前 超声提示宫腔或接近宫腔有明显占位行病变,或妇检发现脱出宫颈口的子宫黏膜下肌瘤,则选择硬膜外麻醉,宫腔镜检查先了解宫内占位性病变的大小、色泽,置入电切镜行宫腔镜子宫病灶电切术。诊断性刮宫术需尽量刮取整个子宫腔内膜,送往病理检查。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计量资料以均数plusmn;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现Plt;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的检出异常率为98%,异常项目共 6 项,检出异常的患者在经相应的宫腔镜手术后,均被治愈。对照组检出异常率为75%,其异常分类与实验组相近,适当的宫腔镜手术后,76%的患者治愈,其他无明显改善。漏诊率为 21%,对漏诊的患者再次实施宫腔镜下手术治疗,均被治愈。以病理诊断的结果作为标准,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即宫腔镜与阴道 B 超检查的结果与病理检查的结果各自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合计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 3.讨论 3.1异常子宫出血简介 子宫疾病是女性常见疾病,临床较常见的有异常子宫出血(AUB),异常子宫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症状[2]。慢性 AUB 是指过去 6 个月中出现宫体异常出血,包括经量、周期及出血时间异常。多数医生认为,慢性 AUB 不需立即干预。急性 AUB 的定义是指一段时间大量阴道流血。多数医生认为,需紧急处理以减少失血。异常子宫出血的病理因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包括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宫颈肌瘤、慢性子宫内膜炎、宫内节育器、宫内残留、子宫内膜癌等。 3.2传统诊断方法 异常子宫出血的检查方法常见的有诊断性刮宫术、B超等,但是临床上常用B超声检查和诊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