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总结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1.文学的 (),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认识性)
2.文学的() ,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包
括 ()、道德的、() 、宗教的等倾向。(倾向性、政治和思想的、民族的、 )
3.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
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 、() 和() 。(情感性、形象性
和超越性。 )
4.文学的() ,是指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
心灵自由的特性。(超越性)
5.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
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 ()、() 和 ()。(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
6.文学的 ()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精
神性)
7. 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 ()和 ()的特性。(节奏美、
声律美)
二、解释下名词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家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表达思想感情、审美感受
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审美属性: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 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 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语言艺术:文学塑造形象的手段是语言,文学的主要工具和基本材料也是语言,所语言
艺术就是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时要借助
语言;在进行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时也要借助语言。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学作品的
产生和存在。
三、原文理解
1. “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点
出来; 同时我认为, 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
这句话见恩格斯《致敏·考茨基》(1885 年 11 月 26 口日),是恩格斯对文学倾向性的
论述。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总的评价和态度。即作家创作目的、生活认识、爱憎情感和
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具体包括情感倾向、思想倾向、审美倾向。在恩格斯看来在倾向
应该通过艺术形象来表露,使倾向成为一种储蓄的、蕴含着无限意味的美的倾向。作品的倾
向性越是深藏在形象中,越是具有隐喻性、暗示性,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也就越大。反
之,直接表白、直露的倾向性,无论这种倾向性真、多么善,都会引起读者的排拒和厌恶心
理而不予接受。
2.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这句话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论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
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525 页)。有几层意思:第一,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语
言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语言作为基础,任何思维的活动都是不可能的。第二,语言是
思想得以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基础。第三,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它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
流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语言,思想的交流就不可能进行,更不用说,思想本身就无法存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时要借助语言;在进行形
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时也要借助语言。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存在。
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和各种要素或
各个方面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
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
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
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
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
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
离的,它往往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第三,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从整个人类
社会结构层面对文学的基础性质所作的判断。
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
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