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笔算乘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一、说教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在教材63页。
1、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好基础。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教材特点,我分三个维度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相互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
4.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得数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以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理清算理,教学基本思路是从“认知(发生)——冲突”到“尝试--新知”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知识。
三、说学法
1.创设有效课件,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体验新知,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看谁来了?是可爱的奥运福娃。它们的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北京欢迎您!你们喜欢这些福娃玩具吗?我们一起到商场看看吧。
2、回顾旧知。
问题一:每个奥运福娃24元,买5个要多少元?
列式:24×5=120(元)
问题二:买10个福娃,又要多少元呢?列式:24×10=240(元)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基础上学习的。导入新课正是旧中引新,为讲授算理做好准备。
3、引出新知。
如果要买12个福娃,要多少元?
列式:24×12=
师:同学们这个算式是几位数乘几位数呢?对,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究算法
1、估算:
24×12虽然我们不会计算,但是我们能不能估算出它的得数呢?
学生可能有以下想法:
A: 24估成20,12估成10,20×10=200。
B: 24估成20,20×12=240。
C: 12估成10,24×10=240。
过渡:刚才同学们估算结果有些不相同,到底谁估算的得数与实际的得数比较接近呢?那我们就要计算出24×12的得数。
设计意图:用估算在这里作铺垫,不但巩固了旧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的构建。
2、自主探索:让学生用自已的方法在练习纸上计算24×12。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用自已的方法计算,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还让学生感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3、小组交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重在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
4、汇报算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 连加:24+24+…+24=288(12个24相加)
(2)??? 连乘:先把12分成2×6,或3×4,然后再跟24连乘。
24×2×6=288 或24×3×4=288
(3)??? 分步:把12拆分成10和2,分别与24相乘,然后把2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4×2=48(元)
24×10=240(元)
240+48=288(元)
(4)??有个别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也会列出竖式。
首先对列竖式的方法进行充分的肯定,你们真是了不起。可是老师有一点不明白。24为什么不和48对齐?这时学生会出现争议,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5、教学笔算方法:
?强调书写格式
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第一个因数24,得48。
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24,这里的1×4,1在十位上表示10,10×4=40,所以4对齐十位。接着1×2表示10×20=200,所以2对齐百位。咦,个位上有一个空格?这个空格是0。得出的240就是24×10的积,个位上的0为了书写方便省略不写。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接着把分步与竖式进行比较,实际上分步与列竖式的算法是一样的。列竖式也是先算24乘2的积;再算24乘10的积;然后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