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与例句详解.doc.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8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例句整理
一、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7)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2.通“尔”,代词。你 ,你的。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疑问代词,
什么。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项脊轩志》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将进酒》
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哪里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3)为什么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何者?积威约之势也。《报任安书》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屈原列传》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2.副词 多么,何等。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宿昔秉良方,楛失何参差。《白马篇》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几何” “奈何”
何如:用于疑问句,“怎么样,什么样”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何以:“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什么”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几何:多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
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祭十二郎文》
奈何:如何,怎样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蔺列传》
三、乎
1.助词
(1)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儿寒乎?欲食乎? 《项脊轩》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同上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4)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5)用在形容词、动词、副词后做词尾,助成音节,相当于“……的样子”。或不译。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者。《五人墓碑记》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难》
2.介词
(1)介绍处所、时间。相当于“在”、“到”。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2)介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和”、“跟”、“比”。
生乎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