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节水渗透涨发工艺原理与实例.doc

发布:2018-09-03约4.56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节 水渗透涨发工艺原理及实例 一、水渗透涨发工艺原理 将干料放入水中,干料就能吸水膨胀,质地变的柔软、细嫩,从而达到烹调加工及食用要求。水渗透法有两种不同的溶液----水渗透法和碱水渗透法。为什么水会进入原料?其共同的原理是: (一)渗透作用:通过细胞膜的通透性。这是存在于干细胞内的一种作用。由于干制品内部水分少,细胞中可溶性固形物的浓度很大,渗透压高,而外界水的渗透有压低,这样就导致水分通过细胞膜向细胞内扩散,外观上表现为吸水涨大。原理解释:原料干制后,细胞大量失水,细胞内的干物质浓度增大,当重新与水接触时,细胞外物质的浓度小于细胞内物质的浓度,这时,由于浓度差的作用,细胞外的水分开始向细胞内渗透,直到细胞内外的渗透压达到平衡时为止,是被动吸收过程。 (二)亲水性物质的吸附作用:原料中的糖类(淀粉、纤维素)及蛋白质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OH、-COOH、-NH2),它们能于水以氢键的形式结合。蛋白质的吸水过程通常又称蛋白质的水化作用。原理解释:亲水性物质的吸附作用是一种化学作用,它对被吸附的物质具有选择性,即只有与亲水基团合成氢键的物质才可被吸附。另外其吸水速度慢,且多发生在极性基团暴露的部位。 (三)毛细管的吸附作用:许多原料干制时由于水分的失去会形成多孔状,在浸泡时水会沿着原来的孔道进入原料体内。这些孔道主要由生物组织的细胞间隙构成,呈毛细管状,具有吸附水并保持水的能力。原理解释:毛细管的吸附作用及渗透作用,使水在干料体上由表及里地被快速吸收,凡类似于水的液体及可溶的小分子物质都可以进入干料体内。此过程是一种物理作用。 毛细管水:在生物组织的细胞间隙和制成食品的结构组织中,还存在着一种由毛细管力所系留的水分称毛细管水。在生物组织中又称细胞间水。 二、影响水渗透涨发工艺的因素 原料的组织结构特点是选择涨发方法的依据,但组织结构不易改变,而环境因素是变量,通过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以影响原料的组织结构,从而利于干料涨发。 (一)干料的性质与结构 1、经过高温处理的干制品,蛋白质变性严重,坚硬而固结,淀粉也严重老化,基本上失去了重新吸附水分的能力,因此这类干制品复水性差,复水速度也慢。 2、有些干制品干制时经过适宜的处理或储存时间短,蛋白质仅部分变性。如:真空冷冻干燥制品,蛋白质几乎不变性,淀粉不老化,亲水基团没有变化,具有良好的复水性。 3、有些干制品结构特别紧密,而且外表有一层疏水性物质,水分难以向内部扩散和渗透。若蛋白质等亲水性物质变性严重,水分传递就极为困难。如:海参、鱿鱼、鱼翅等。 4、有些干制品结构疏松,内部分布着大量的毛细管,水分向内扩散比较容易,毛细管还具有吸附凝集水分的能力。如:香菇、木耳等。 (二)溶液温度 在冷水中不易涨发,而升高温度就能促进原料吸水涨发,其原因如下: 1、水分向干料内部的传递速度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可增大水分向干料内部的传递速度,缩短涨发时间。 2、高温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料的组织结构,使其致密程度降低,从而有利于吸水涨发。 对于蛋白质原料来说:水中加热可使干料由干硬变松软,微观上则是蛋白质胶体网状结构改变,有致密变松软,同时暴露出部分亲水基团,提高吸水性。 对植物性原料来说:高温同样可以改变其结构,使表层软化,降低致密程度。 (三)涨发时间 水发时间越长,干制品水分的增量就越大,复水率就越高。水发时间的长短与复水率、复水速度、水温等因素相关。 (四)体积与水发 推理1:设某物Sо为n小球,小球半径为r 推理1:设某物Sо为n小球,小球半径为r;单位体积内有多少小球,即n=1/4/3?r3 ,所以A =n4?r2 = n4?r2 ? 1/4/3?r3 =3/r 推理2:设设某物体A为0.2米2质量为0.2千克;那么, Sо=A/m=0.002/0.2 =1米2=100厘米2 物体的表面积A =n(4? r2)/n(4/3 ? r3)=3/r 式中:r为粒子半径;n为粒子数 物体的比表面积Sо=A/m 式中:A----是质量为的物质的表面积。 m---为质量 (五)、溶液的PH值与水发 原料中亲水基团的存在是干料吸水的因素之一。蛋白质在碱性或低浓度电解质存在的环境中,蛋白质的水化作用增强,表现为吸水性增强,这就是蛋白质的干料为什么采用碱发比较容易的原因。 碱具有腐蚀性,可使原料表面及内部受到腐蚀,使其致密度降低,而有利于吸水作用的充分发挥。有些海洋在体表形成一层具有防水耐腐蚀性能的油性薄膜,干制后更明显,这层薄膜在涨发时会阻碍水分的渗透,加入碱性物质后,使这层油膜被腐蚀而失去阻碍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