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动脉检测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应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无创动脉检测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应用
[摘要] 目的 分析无创动脉检测技术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9月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6例为糖尿病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60例为对照组,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及脉压指数,对糖尿病组下肢动脉斑块情况进行统计。 结果 糖尿病组PWV[(19.08±5.16)m/s]高于对照组[(15.40±3.36)m/s],糖尿病组ABI(1.06±0.11)低于对照组(1.14±0.08),糖尿病组脉压指数(0.42±0.04)高于对照组(0.34±0.05),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0.01)。其中7例患者ABI0.9,进一步行下肢动脉彩超发现5例患者有动脉斑块形成。 结论 无创动脉检测技术对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有较好的敏感性,能早期发现动脉硬化和可能存在动脉阻塞患者,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无创动脉硬化检测;2型糖尿病;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血压指数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c)-0054-03
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病,其并发动脉硬化的危险性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容易出现下肢血管病变,引起肢体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在社区如何早期、无创、敏感、方便检测出糖尿病所致动脉硬化及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从而及早给予干预与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本研究联合多种指标,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及脉压指数探讨在健康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管病变评价中的临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9月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6例(糖尿病组),其中男31例,女25例,有吸烟史27例,高血压病史1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6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30例,有吸烟史23例,高血压病史8例。研究对象入选条件:①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糖尿病联盟西太区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75 g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②测量每个受检人员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收集空腹血标本,进行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肌酐的检测;③受检人员临床资料完整。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患者年龄构成、BMI、性别、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肌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检测方法
1.2.1 PWV检测 心脏每次向大动脉搏出约70 mL血液。此时从心搏出的血液作为波动向末梢传播。这种波动叫脉搏波,脉搏波在动脉的传导速度即PWV。采用日本COLIN公司生产的VP1000 PWV/ABI测定仪检测上臂动脉-踝动脉的PWV,受试者取平卧位,平静呼吸,于双上臂、双踝关节上部缠绕血压感应袖带,双前臂安装心电图感应夹,心音探头粘附于胸骨左缘第四肋间,输入相关数据后开始测量。测量结果将显示受检者四肢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电图、心音图、双侧上臂动脉-脚踝动脉的PWV值,连续记录16个脉搏波传导速度测量值,舍弃3个最大值及3个最小值,同时取左右两侧平均值进行分析。PWV=脉搏传递距离(cm)/脉搏传递时间(s),脉搏波传导速度12 m/s判断为明显下降。
1.2.2 ABI检测 采用标准仰卧位测量上臂和踝部收缩压,分别使用上臂和踝部收缩压最高值,其计算方法为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收缩压最高值与两上臂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根据跨大西洋多学会外周动脉疾病诊疗共识(TASCⅡ)及美国心脏协会和心脏学会指南[1],ABI的正常范围0.9~1.4;ABI0.9表示有动脉阻塞可能性;若ABI0.8表示动脉阻塞的可能性高;0.51.4血管钙化。
1.2.3 脉压指数 在上述检测中所得的脉压同时与收缩压相比,从而得出脉压指数。
1.2.4 下肢血管检测 利用彩色多普勒,将ABI有异常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无创动脉检测及脉压指数比较
糖尿病组PWV[(19.08±5.16)m/s]高于对照组[(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