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分析模型 0、建模及进行静力分析 步骤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分析及设计” 1、更新配筋(方法1:利用程序配筋设计的结果) 作用:将配筋结果赋予构件,做PUSHOVER分析时需要用到截面实配钢筋结果。 更新配筋(方法2:利用用户定义的配筋结果)若在此编辑验算用截面,则构件的最终实配配筋结果采用此定义的 3、Pushover荷载工况 4、静力弹塑性分析控制 4、定义铰特性值 5、分配铰 6、运行静力弹塑性分析 7、查看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7、1 查找性能控制点 7、查看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7、1 查找性能控制点 7、2 Pushover图形-层剪力 7、3 Pushover图形-层间位移角 7、4 铰状态表格统计 根据出铰情况判断结构的抗震性能 7、5 塑性铰状态过程显示 MIDAS/Gen 培训资料 静力弹塑性分析 分析目的 ---曲线的性能控制点 ---层间剪力 ---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出铰状态 操作步骤 ---静力分析后进行配筋设计,并更新配筋 ---定义铰特性值,并分配铰 ---定义静力弹塑性分析控制 ---定义静力弹塑性分析工况 ---查看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柱: 500x500 主梁: 250x600 混凝土: C30 剪力墙: 250 层高: 一层:4.5m 二~九层 :3.6m 设防烈度:7o(0.10g) 场地: Ⅱ类 六层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 对于梁柱,“排序”选为“特性值”,“更新配筋”项激活 点“全选”按钮可自动勾选构件 别忘了最后更新配筋 对于墙,“排序”选为“墙号+层”, “更新配筋”项激活 勾选要编辑验算的构件截面 最大位移一般为 总高度×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参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5.5 条 选择基本模态作为Pushover荷载的分布模式 周期与振型结果窗口 荷载最大增幅次数: 为达到目标位移输入的荷载增幅次数。例如,如果荷载的增幅次数是100,目标位移是100mm,那么在执行每次荷载增幅分析时位移增加1mm。目标位移在Pushover荷载工况中输入。 最大迭代/增幅步骤数: 在每次荷载增幅中输入最大迭代次数,以此为满足结构的平衡条件而进行重复的分析。 收敛标准: 指定一个容许极限收敛值。如果累加误差在这个收敛值范围内,则迭代及相应的分析步骤在达到设定的最大值前将停止迭代且继续进行随后的分析步骤。 定义梁铰为弯矩-Y,Z(弯矩铰); 柱铰为P-My-Mz(轴力弯矩铰); 墙铰为P-My-Mz(轴力弯矩铰); 相关有限元理论可参考MIDAS技术手册2关于“静力弹塑性分析”内容 在模型窗口选择墙(将亮显),再点“适用”,从而将定义的墙铰分配给墙,梁与柱按各自铰类型分配 性能控制点 性能控制点所对应的结构相关结果 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判断是否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5.5 条或高规4.6.5条要求 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判断是否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5.5 条或高规4.6.5条要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