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枣儿》说课稿2 新人教版.docx

发布:2025-02-17约3.0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枣儿》说课稿2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枣儿》说课稿2新人教版

设计思路

本课《枣儿》以九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围绕课文内容,通过分析枣儿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亲情、乡情的内涵。设计思路如下:首先,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亲情的思念之情;其次,结合课文背景,探究枣儿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最后,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对家乡、亲情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以及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深入分析《枣儿》中的象征手法,学生能够理解传统文化中亲情、乡情的表达方式,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进行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对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一些常见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家乡和亲情主题的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兴趣,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他们的分析能力逐渐增强,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偏好独立思考,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象征意义时可能存在困难,因为象征手法较为抽象。此外,对于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部分学生可能缺乏经验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课件,详细讲解枣儿的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层含义。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家乡和亲情的主题,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写作法: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强化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枣树的图片、枣儿的相关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2.视频播放: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如家乡风光、亲情故事,激发情感共鸣。

3.互动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在线讨论和作业提交,提高教学互动性。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枣儿》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对家乡的特产有什么印象?有没有什么特别怀念的食物?”

展示一些关于家乡特产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家乡食物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枣儿》的背景,如作者、时代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枣儿》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枣儿》的基本概念、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过程:

讲解《枣儿》的基本内容,包括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分析《枣儿》中的象征意义,如枣儿代表家乡、亲情等。

3.《枣儿》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枣儿》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与《枣儿》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生活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枣儿》在文学作品和生活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思考《枣儿》对现代读者的影响,以及如何从作品中汲取情感力量。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枣儿》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亲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小组内讨论该话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枣儿》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讨论的主题、观点和结论。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枣儿》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枣儿》的基本概念、象征意义、案例分析等。

强调《枣儿》在文学作品和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枣儿》中的情感表达。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枣儿》的内容,创作一首诗歌或一篇短文,以表达对家乡和亲情的思念。

7.课后拓展(5分钟)

目标: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知识面。

过程:

推荐一些与《枣儿》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其他描写家乡、亲情的散文或诗歌。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这些作品,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