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pdf

发布:2024-03-15约7.26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四会市东城街道冯云小学林凤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语文教学的需要

朗读是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也是语文课的主旋律。张田

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杨

再隋教授也说:“要充分而有效地读书。读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

情,读出味,读出神。要研究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读的

检测,以提高读的质量。”强调了朗读理解文章“义蕴”的步骤和提

高质量的方法。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对朗读更有独到的见解:“熟读

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读透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还要推

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筋肉里。”这里

强调了熟读、吟咏、揣摩的作用,提出了朗读的高层次要求。《语文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对朗读均

给出了相关表述,反复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的目标。可见,教学前辈和大师们对朗读与朗读教学进行了广泛探索,

提出了精辟见解,国家对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也更加明确。所以作为

一线的语文教师要贯彻“以读为本”的基本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改

革必须把在朗读训练放在重要地位。

(二)我校朗读教学的现状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可以说充斥于我们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时

1

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而且又“雁过无痕”。一

些课堂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但是不到2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

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一种点缀。如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通课

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老师就“啪——啪——”两下手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

序,这样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

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表1)。

表1:随机抽查一节阅读教学课50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

完全没有1~3分钟3~5分钟5~10分钟10~15分钟15~20分钟20分钟以上

201094421

不难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时间明显不足。

2.朗读的目的性不明确。

我们的操作往往是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

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

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

只会事倍功半。

3.朗读的指导匮乏。

我们常见一些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

读读这部分”,或“把某种语气读出来”,这种引导方法比较单调、

生硬,只会隔靴搔痒。而所谓评点,也只是不着边际的几句廉价的肯

定,对读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的纠正。如此种种导致朗读不能熔

“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

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或者只重表层的技

2

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了,

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让听者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

另外,读长句、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调查的课例中,

指导几乎是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

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

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

身的表现力。

4.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从随堂课来看,老师们一味采用集体朗读和配音、配乐、配画面

朗读的形式。虽然体现了重视读的良好理念,但由于目的性不强,层

次性没有,采用的形式不恰当,读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从上述四个方面,朗读能力的培养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冷点、盲

点,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状况,

并以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带动语文素质、思想素质的提高,因此提出

本课题,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从随意性向计划性、盲目性向科学

性、零散性向系统性的转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科研目标:在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同时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