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海南省文昌至琼海高速公路.doc

发布:2016-11-23约6.29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海南省文昌至琼海高速公路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要求,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委托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对“海南省文昌至琼海高速公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初稿已编制完成,现将报告书简本公示如下: 一、建设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名称:海南省交通运输厅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海府大道59号省政府办公楼5楼,邮编:570204 电话:0898联系人:陈小旭 二、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环评单位: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 联系人:曹广华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0号院1号楼1003室,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传真:010电子信箱:cghca@163.com 三、报告书主要内容与结论建议 工程概况 项目起点位于文昌市文城镇迎宾路顺接海文高速修筑终点,起点新建英城互通式立交与迎宾路衔接;沿着东环高铁布线向文昌西南部行进,经过琼海东南部,终点接G98东线高速设机场枢纽互通立交。全线总长为65.7km。 本项目为设计速度100km/h、整体式路基宽度26m的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设1座枢纽性互通式立交(机场互通);7座一般互通式立交(英城互通、文昌互通、会文互通、冯家湾互通、长坡互通、龙湾互通、琼海互通);主线上跨分离立交5座;服务区1处;特大桥2座,全长3440m;大桥15座,全长3210m;中小桥共45座,全长2692m;通道41座,天桥38座,涵洞58座。永久占地446.67hm2,临时占地35.72hm2。 本工程计划于2013年开工建设,2015年底建成通车,工期3年。本项目投资估算总金额为482640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7346万元。 环境现状 自然环境 工程沿线属波状丘微坡至缓坡地貌,及河流冲击平原地貌,地势开阔,地形起伏不大,丘坡上地形较平缓。 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光温充足,雨量充沛,东湿西干,南热北冷。 声环境 18处敏感点的背景噪声监测,其中17处村庄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1类标准,1处高层住宅区满足2类标准。交通噪声监测有3处敏感点,均位于4a类区,昼间达标,夜间最大超标量3.4dB。1处铁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于2类区,由于东环铁路承担海南岛内交通运输,列车数每小时最多为4列,监测结果显示满足2类标准。 水环境 沿线较大河流有文昌河、赤纸干渠、北芸河、塔洋河、沙荖河、万泉河、赤纸渠等。沿线各地表水体除北芸河、沙荖河、塔洋河和万泉河SS超标外,其余地表水体均符合相应水质标准。河水SS超标原因为沿线采砂较多扰动河床,再加上监测期间降水较多,上游沿岸泥沙进入水体造成。 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对沿线水井的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地下水水质完全满足Ⅲ类标准,地下水水质情况良好。 环境空气 评价范围内无较大的大气污染源,各监测点的TSP、NO2日均浓度均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公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拟建项目做了明确规划,拟建项目为规划中的文昌-琼海高速公路。本项目北接现状海文高速公路,南接现状东线高速公路,项目实施后将与海文高速公路一起融入海南省高速公路骨架路网,有利于海文高速道路功能的充分发挥,并形成文昌市和琼海市之间的客货运快速通道。由此可见,本项目的实施对于完善海南省东北部地区的高速公路结构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工程与地方道路交叉处基本设置了互通或平面交叉,基本保持了现有的道路布局,故能维持线路两侧的通行需求,因此本工程对地方道路影响不大。 各路段占地指标均低于相应等级低值限值,拟建公路用地总体指标没有超标,符合占地数量要求。 本项目永久占地446.67hm2,耕地为114.59hm2,各乡镇减少耕地的比例较小,被占用的土地将丧失农业产出功能,这将对公路沿线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改变土地利用格局。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拟建项目占地446.67hm2,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平均每公里占地6.7986hm2。根据《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11]124号),Ⅱ类地形区一级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为8.2297 hm2/km,符合占地标准。本项目设置的8座互通立交,其实际占地指标均符合要求。项目设施只有1处服务区,占地6.4hm2,根据《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11〕124号)中表8.3.2-1规定了服务用地指标标准值6.5333hm2,本项目服务区占地合理。 ?(2)工程建设后,将造成评价范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