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如何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时效性.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时效性作者: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石…?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88 更新时间:2009-8-5???【字体:小?大】2005年6月,苏州市第四中学一男生因感情问题在学校二楼厕所内,用专门准备的弹簧刀向同学胸腹部连捅十多刀,导致该同学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2004年6月,东山中学一男生由于与班主任发生了纠纷,而纠集一帮人上老师家闹事却被该老师的爱人捅伤。血淋淋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怎不让人心惊肉跳?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近几年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上升了120%,14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大致上升了280%。十四岁至十五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占全部总数的四成四。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重特大案件中,每1000件里有30件是未成年人所为。未成年人犯罪呈现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的趋势,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除了震撼,更得反思:我们整天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然而我们的教育是那么的苍白。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时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虽然,这桩桩血案发生在中学生的身边,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只有在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小学生基础道德规范和基本素质,才能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让他们在懵懂的花季中健康成长。 我们苦口婆心,我们任劳任怨,但为何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那么的苍白?造成这一现象有以下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形式主义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机构,而对学生进行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其中传道是第一位的。但一直以来,传统的学校教育都是“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造成这一现象的并不是教师本身,一方面是学校乃至上级机关的“命令”、“检查”、“评优”……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对学校的评价。 作为上级机关对学校的评价无非是各项专题任务完成情况,各项检查是否满意,各类评比是否名列前茅……作为学校,一方面是高质量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另一方面就是向教学要质量,因为只有成绩名列前茅,才能证明学校办得好。同样,社会看学校唯一的标准就是分数。因此在某次统一抽测中,某学校为了能有一个好名次,竟然集体作弊。试问这样的教育带给孩子的是什么?作为教师,已经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教学,在学生的题海战中,为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象征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种浮于表面的教育。这样就自然产生一种“教学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的思想,过分看重学科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品德人格的养成教育。 二、家庭影响 许多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学,就是把孩子“交给了学校”,把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在家中对孩子放任自流,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就归因于学校教育不好或外部环境不好,千篇一律地说:我是尽了力了,孩子不听,没办法啊!子曰:“子不教,父之过”,而很少家长会认为孩子的错误是自己对孩子的失教。 而事实上,当孩子来到人间睁开眼睛最先看到的面孔就是自己的父母,孩子面临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而父母则在他降生的同时成为教育者和孩子的榜样。因此,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 任 老师,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新学期的第一天,我就听到一位一年级男孩的粗话,乖乖!这么小就把这么难以启齿的话放在嘴边。放学时,当班主任告诉其家长孩子表现不佳时,从家长的口中同样迸出了这样的话。俄罗斯思想家洛扎诺夫说过:“家庭是真正的学校。” 因此在这所学校里,“教师”素质的高低、“学校”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物质、精神生活日趋提升和改变,再加多种形式的文化生活,致使有部分家庭离解、重组。这些特殊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是学校教育较关注的一对象。据某市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特殊家庭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比例较高。父母离异或分居等结构不完整家庭中的子女犯罪率远远高于普通家庭的子女。而破碎家庭(即由于父母离异原因造成结构残缺的特殊家庭),这些未成年人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或母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变得人格扭曲,极易走向犯罪道路。统计表明,在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体的各种因素中,家庭因素所占比率超过三分之一。 三、社会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对孩子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中国在物质上、经济上改善了,但精神文明上的改善却跟不上。网络、电视、电影、杂志等均以各自的经济目的传递着信息。常以成人化的娱乐性和学习性相结合,以自由化的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