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新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汇总 .docx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026届高考复习——历史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理清·发展线索网络构建
从横向上解读历史因果联系
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夏朝
商朝
西周奴隶社会
春秋
周东
周
战国
封建社会上秦朝
新石器时代
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奴隶社会繁盛时期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形成
家初步形成
三皇五帝传说
世袭、国家机器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
经济:井田制;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文化:青铜器、甲骨文
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
文化:思想家老子、孔子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变法改革,诸侯兼并战争
经济: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繁荣
文化:思想文化活跃,百家争鸣
政治: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暴政
经济:统一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两汉
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政治:汉承秦制、郡县分封并行、“推恩令”、中朝、刺史、察举、“文景之治”、开疆拓土、王莽改制、台阁、“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经济:改革币制、盐铁官营、抑制工商业、丝绸之路、三十税一、土地兼并
文化:尊崇儒学、《史记》、《汉书》、汉赋、乐府诗、医学和科技
线索提炼
本单元时间跨度大,从社会形态上看,主要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可以归纳为两大主题,一是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二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线索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
线索2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
秦的统一是战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两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秦的制度,确立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构建·通史体系从纵向上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时空观念
原始人群
距今约
170万年
元谋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北京人
旧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
距今约
1万年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水稻栽培)
距今约7000
—5000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
5000年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代
奴隶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神话约公元前约公元前前前
传说2070年1600年1046年771年
三皇夏朝商朝西周西周
五帝建立建立建立灭亡
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列国纷争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前770年
东周建立
前356年
商鞅变法
前256年前221年前209年前207年前202年公元9年公元25年公元184年
周王室灭亡秦朝大泽乡秦朝西汉王莽政权东汉黄巾起义
建立起义灭亡建立建立建立爆发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明。
阶段1先秦时期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
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阶段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