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联读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发布:2025-02-23约3.47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联读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谏太宗十思疏》与《阿房宫赋》的联读,涉及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相关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阿房宫赋》,对赋体文学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通过联读《谏太宗十思疏》,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文言文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与《阿房宫赋》的异同,提升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思辨与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思辨,学会从不同角度评价文学作品。

3.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阿房宫赋》,对赋体文学的基本特征和阅读方法有所了解。同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识别和解释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学生对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对具有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作品。他们在阅读时倾向于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独立思考,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依赖集体讨论和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首先,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积累和句式结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这会影响他们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其次,由于《谏太宗十思疏》与《阿房宫赋》在文学风格和表达手法上存在差异,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时感到困惑。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可能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导致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不够深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白板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资源库、在线文言文学习平台

-信息化资源:文言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文档

-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物模型(如古代宫殿模型)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谏太宗十思疏》与《阿房宫赋》联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阿房宫赋》?它是如何描绘秦朝的辉煌与衰败的?”

展示一些关于秦始皇陵和秦朝宫殿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帝国的宏伟与悲剧。

简短介绍《谏太宗十思疏》与《阿房宫赋》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为接下来的联读学习打下基础。

2.文言文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阅读方法和重要词汇。

过程: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包括其与白话文的区别。

介绍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如逐字逐句翻译、理解句子结构等。

3.《谏太宗十思疏》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过程:

选择《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关键段落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段落的内容,包括其劝谏唐太宗的意图和具体建议。

引导学生思考《谏太宗十思疏》对后世治国理政的影响,以及其文学价值。

4.《阿房宫赋》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阿房宫赋》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意义。

过程:

选择《阿房宫赋》中的精彩片段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片段的文学手法,如夸张、对比、象征等。

引导学生思考《阿房宫赋》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其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价值。

5.《谏太宗十思疏》与《阿房宫赋》联读探讨(20分钟)

目标:通过联读,让学生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

引导学生对比两篇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两篇文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6.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谏太宗十思疏》或《阿房宫赋》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7.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两篇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个人见解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