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基础理论-8-经络学说.ppt

发布:2018-10-14约1.07万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基础理论 经 络 学 说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乔文彪 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 经—即径,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 二、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2. 针灸疗法的发明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 3. 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 (二)经络学说的确立 《黄帝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 晋 ?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 络脉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连属 外连 部分 十二皮部 内属—— 五脏六腑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二)具体名称 前 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 手厥阴心包经 后 手少阴心经 前 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 手少阳三焦经 后 手太阳小肠经 前 足太阴脾经 内侧 足三阴经 中 足厥阴肝经 后 足少阴肾经 前 足阳明胃经 外侧 足三阳经 中 足少阳胆经 后 足太阳膀胱经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