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1课《社戏》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社戏》是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内容。本课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呐喊》,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观看社戏的经历,展现了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童年生活的纯真与快乐。文章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文化意识,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包括: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社戏》中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课文的审美价值,提升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知识层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也在逐步提高。然而,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能还较为表面。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有一定基础,但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仍需加强。此外,学生在写作能力上,能够进行基本的记叙和描写,但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鉴赏,尤其是对鲁迅先生作品的深入理解,还较为薄弱。
在素质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但个别学生可能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上存在一些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等,这些都会对课程学习产生影响。
针对这些情况,教学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同时结合实际,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社戏》的理解和感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先由教师对《社戏》进行简要讲解,随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中描述的社戏场景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入体验和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3.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直观感受。
4.安排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围绕《社戏》中的主题或问题开展研究,形成小组报告,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传统戏曲表演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提出问题:请大家观看视频后,谈谈自己对传统戏曲的印象和感受。
-引导兴趣:介绍《社戏》是一篇描写传统戏曲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讲授新课(15分钟)
-简介作者: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背景有所了解。
-文章概述:讲解《社戏》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语言特色分析:挑选文中精彩的语句,分析鲁迅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情感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对社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的社戏场景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你认为作者对社戏的情感是什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小组分享: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提问。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巩固练习(10分钟)
-练习题目: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目,如填空、选择、简答等。
-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练习题目,相互检查答案,讨论解决疑惑。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5.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检测:随机抽取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社戏》中,作者对社戏的描绘有哪些特点?
-你认为作者通过《社戏》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点评反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6.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社戏》的读后感,或创作一篇关于传统戏曲的短文。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分享、练习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文学素养,培养核心素养能力。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呐喊》中的其他篇目,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思想。
-《中国戏曲史》的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