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1课《社戏》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社戏》是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了解《社戏》的文学背景和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自然环境描写。
3.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鲁迅先生对家乡、童年和生活的回忆与感悟。
4.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学会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社戏》,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课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背景,感受其对家乡文化的传承,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通过模仿和创作,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社戏》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
2.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难点:
1.深刻领会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
2.分析和评价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
解决办法:
1.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的学习: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让学生先自主梳理故事脉络和人物特点,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故事和人物。
2.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的理解: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魅力,同时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模仿运用,加深理解。
3.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的领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象征元素,教师适时提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
4.文学创作风格的分析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教师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讲解《社戏》的文学背景和鲁迅先生的生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设计课堂讨论活动,如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3.利用案例研究,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经典片段,探讨鲁迅先生的修辞手法和文学风格。
4.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鲁迅先生的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5.采用项目导向学习,鼓励学生创作以《社戏》为主题的短文或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哪篇课文?它讲述了什么故事?”接着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朝花夕拾》这部作品,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社戏》:“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散文——《社戏》,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和情感。”
2.讲授新知(20分钟)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社戏》,边读边标注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随后解释生字词,并针对学生提出的不理解之处进行解答。
接着,教师概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如:“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性格有哪些特点?”
然后,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讨论其作用和效果,例如:“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人物描写又是如何体现人物性格的?”
最后,总结鲁迅先生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旨,如:“通过《社戏》,鲁迅先生想表达什么情感和主旨?”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口头回答,以检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课文中主人公与小伙伴们的友谊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
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中某个人物或情节的看法,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和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如:“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社戏》,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以下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童年时的一次难忘经历,模仿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阅读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较两篇文章在主题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社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