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说课稿)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docx
《第5课时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说课稿)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5课时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2.教学年级和班级: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的运动快慢,学生将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从而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生将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都是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本节课还将引导学生形成对速度的基本概念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三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速度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在前面的课程中学习了如何使用尺子和计时工具进行测量。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探索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和实验。他们具备基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但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学生通常偏好直观和互动的学习方式,对于合作学习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学生可能会对精确测量时间感到困难,也可能在记录数据时出现误差。此外,对于如何控制实验条件以保持距离不变,学生可能会感到挑战,需要引导他们理解控制变量法的概念。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提前发放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具备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课程相关的PPT,包含运动快慢的动画演示和图片,以及相关科学家探究速度的案例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秒表、尺子、小车、斜坡等实验器材,并检查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实验操作区和讨论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来。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以提问方式开始,询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然后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得快慢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自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知(20分钟)
首先,通过PPT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运动的快慢。接着,介绍速度的概念,并解释速度是如何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随后,演示实验,使用小车在不同斜坡上滚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小车在不同距离内所用的时间。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在相同距离内,运动时间越短的物体,运动越快。
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尺子和秒表进行精确测量,并强调控制变量法的重要性,即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变量(如小车的起始位置或斜坡的倾斜度),来探究运动快慢的变化。
3.巩固练习(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都有一套实验器材。让学生重复刚刚的实验,并记录数据。然后,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数据,比较不同条件下小车的运动快慢。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实验操作技能,还加深了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4.课堂小结(5分钟)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何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的运动快慢。同时,强调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个物体,记录它在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并尝试解释可能影响运动快慢的因素。这样既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历史人物故事:介绍历史上对速度研究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等,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探究速度和运动的。
(2)科技应用案例:介绍速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速度计算,以及速度在体育竞技中的重要性。
(3)科学实验拓展:提供一些与速度相关的实验案例,如测量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速度、比较不同介质中物体运动速度等。
2.拓展建议:
(1)课后阅读: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速度和运动的科普书籍,如《速度的故事》、《运动和力》等,以拓展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如测量自行车、跑步等运动的速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速度的变化。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如研究风速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探讨物体形状对运动速度的影响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4)家庭作业:布置与速度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家中电器的工作速度,比较不同电器的工作效率等,将学习延伸至生活实际。
(5)课堂讨论:在下一节课开始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拓展学习中的发现和感悟,促进课堂内容的深入讨论和交流。
七、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
-速度的定义与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