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审计过程证据活动过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 审计过程—证据活动过程 “After Equity Funding and the Cohen Commission, the profession rebuffed society’s calls for heightened fraud detection responsibilities, but its different this time. We are in a new era where auditors need to be more responsible for detecting fraud.” Paraphrased from comments by Greg Scates, Associate Chief Auditor, PCAOB Symposium, December 9, 2004. 第十章 目录 1、审计基本过程概述 2、计划审计工作 3、执行审计程序 4、复核审计证据 5、形成审计意见 图10-1 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过程 证据活动过程的4个阶段 第1阶段 预定证据活动…………编制审计计划 第2阶段 实施证据活动…………执行审计程序 第3阶段 评价证据活动…………复核审计证据 第4阶段 确定证据活动…………形成审计意见 第1阶段 为了获得足以形成审计意见的“合理基础”,对左右审计意见形成的审计证据的质和量予以预定,确定应该执行那些审计程序(审计具体目标)的计划阶段。 最主要的审计判断是确定测试范围。 根据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确定测试范围,并决定审计程序的实施时期、实施顺序以及审计资源的分配。 第2阶段 根据计划阶段确定的范围、目标、步骤和方法实施所预定的审计程序,并将审计程序的实施情况予以记录的执行阶段。 主要工作是根据所预定的审计具体目标,获取合适的证据资料,选择与该审计具体目标相适应的审计技术,确定有关该审计具体目标的审计证据。 记录审计程序的实施状况和结果以及结论,形成审计工作底稿,接受审计负责人的复核。 第3阶段 审计负责人对业务助理人员在各个证据活动中所实施的审计业务进行评价和修改,即评价审计证据的阶段。 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主要目的 根据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上的审计结果,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检查计划阶段所作的测试判断是否恰当; 确认审计工作底稿所记载的事项中有无需要修改审计计划、即变更测试范围的事项。 作 用 如果在该阶段得出审计证据不充分的判 断的话,应该重新进行证据活动,追加实施 审计程序。如果发现对审计意见以及对随后 的审计程序实施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内部控 制的重大缺陷)的问题的话,应该扩大测试 范围,修改审计计划。 第4阶段 审计负责人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对有关审计报告的问题进行复核的阶段。 主要复核: 为形成审计意见提供“合理的基础”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审计负责人关于审计工作底稿中提出的审计问题的判断是否恰当。 第2项复核主要是确认 审计负责人的有关判断是否符合一般公认审计准则和一般公认会计准则; 审计负责人的有关判断是否符合会计师事务所的基本方针。 签发审计报告前复核制度的意义 从有关审计案例来看,许多的审计失败是因为尽管业务助 理人员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对审计上的重大问题或者需要追查 的事项进行了报告,但其上司却没有注意到这些报告,或者 没有扩大所需要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和签发审计 报告前复核是审计人避免法律诉讼的有效手段之一。 图表9-3 证据活动过程 计划审计工作 基本命题 具体审计目标 测试范围 总体审计策略 审计计划的修改 编制审计计划 合理安排审计工作 Planning the Audit What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audit planning? 审计计划的基本内容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计划 TEXT pp.116-117 How do auditors go about planning the engagement? Steps in Risk Assessments 了解被审计企业的经营业务以及行业情况 评估被审计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初步评估被审计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Sufficiently Well-justified Beliefs 审计人的风险评估必须建立在具有充分正当理由的信念(sufficiently well-justified beliefs)之上,审计人必须能够对他人解释这种信念是正当的理由和所在。 documentation 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