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移动模架施工设计方案.doc

发布:2017-10-12约1.67万字共4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移动模架施工设计方案 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2 工艺程序 每一孔梁为一个完整的施工作业单元,包括模板及支架、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支座和防水层施工。 移动模架施工程序为:模架拼装及预压→底侧模调整、设置预拱度→支座及防震落梁垫板安装→底腹板钢筋绑扎、波纹管安装→内模安装→顶板钢筋绑扎→灌筑前检查→混凝土浇筑及养生→预应力施加→模架过孔→下一跨施工。 4.2 工艺流程 5 施工要求 5.1 施工准备 5.1.1 墩柱施工时做好预埋件或预留孔的埋设作业。对于墩身上安装牛腿支架临时支撑点和锚固点的位置安装方式,在收到施工图纸后做出详细的施工设计方案报审以确保结构物安全。墩身施工时,在其两侧立面中心处按照设计要求预留孔洞。施工时采取措施确保预埋位置、尺寸准确。支撑托架转运后,模架过孔前根据要求封口,施工时通过主梁设置挂篮,凿毛预留孔表面混凝土,剔除松散颗粒,喷水润湿,采用半干硬性微膨胀混凝土土人工浇筑,分层砸实,收面平整。 5.1.2 场地平整,并确保临时拼装支架基础稳定。 5.2 施工工艺 5.2.1 模架构造 下承式移动模架由主框架(含纵梁、导梁、横梁)、外模板、内模板、主支腿(前后两个)、前辅助支腿、中辅助支腿、后辅助支腿、电气及液压系统等八部分组成。模架整体结构如图5.2.1所示。 1 主框架总成 主框架由两根平行的箱形断面纵梁及桁架式导梁组成,全长69m,高2.8m,宽1.5m(腹板中心距)。两根纵梁中心距11m,采用8根横梁连成框架结构,横梁中心分开,以便横向开合,纵向移动时通过墩台。横梁、纵梁、导梁各节点板采用高强螺栓连接。 2 外模及支撑系统 外模包括底模、侧模及翼模,由6mm钢板和角钢焊接而成。通过可调支承系统支撑于主框架之上。 底模从中间以螺栓连接,分开后可连同主框架一起横向开合。 3 内模系统 32m箱梁内模纵向分为7块,内模板由顶模和侧模组成,侧模与顶模铰接,可旋转内收。通过水平和斜向丝杆支撑。 内模通过液压移动车下降内收后,在箱梁内室纵向移动。 4 主支腿前后共两处,结构相同,由支撑托架和移动台车两部分组成。 1)支撑托架及立柱 支承于墩台承台上,分左右两部分,三角形桁梁形式,通过精轧螺纹钢对拉形成稳定结构。 2)移动台车 由托盘、纵移滑道、支撑油缸、纵移油缸、横移油缸、竖向调整油缸等构成,是实现模架横向开合、纵向位移以及主支腿吊挂前移的主要机构。 支撑托架横梁上设间距0.5m的插孔,主梁和导梁下翼板设间距1m的纵向顶推挡板。通过横向油缸和纵向油缸的作用,利用耳板插销的方式实现移动。 主梁、导梁的外模最大横移距离4.5m。 5 前辅助支腿 与导梁固接,中部分开栓接,导梁合拢后,通过前支腿千斤顶支于前方墩顶。 6 中辅助支腿 与主梁前端固接,通过牛腿和千斤顶支承于墩顶侧面,其作用同前辅助支腿。 7 后辅助支腿 由L形支腿、滑动横梁、横移油缸和桥面支腿组成。L形支腿与主梁后端固接。L形支腿通过水平油缸可在横梁上左右移位。以配合主梁的横向开合。横梁通过桥面支腿、竖向油缸支撑于梁顶轨道之上,其作用为支承与梁顶,吊挂主梁,实现:(1)后支腿的自行移位;(2)在梁顶上纵向走行,配合主支腿支承作用,纵向实现主框架及外模过孔。 8 液压及电气控制系统 液压系统由4台400t支泵油缸、4台行程1100mm的38.5t纵向走行油缸、10台行程620mm的15.9t横向水平油缸、8台35t支腿吊挂油缸、2台后辅助支腿110t顶升油缸组成。 5.2.2 移动模架拼装 1 首先选择拼装场地,选择拼装场地的原则:一是考虑场地的方便,尽可能选择在后台或者第一跨拼装,便于拼装好后直接就位;二是考虑材料运输的方便,从台后开始能方便混凝土的运输,直接从台后供应混凝土,用拖泵泵送。一般选择在桥址两侧,顺桥向长度约两跨(约70m),横桥向宽度约50m,组拼场地要求地基承载力较高,若地基承载力较低时可先填筑一层宕渣。 2 拼装施工步骤 移动模架在工地进行组拼,组拼顺序为平整场地、检查模架零部件,然后安装墩旁托架、搭设主梁临时膺架,再组拼主梁和底模横梁,最后进行底模、外侧模、内模安装等。 移动模架拼装步骤见图5.2.2-1。 1)墩旁托架安装 一台造桥机配有三套墩旁托架,用于支承、纵移、横移。墩旁托架支承在桥梁基础的承台上。当桥墩高度大于7.5m时,墩旁托架的高度可根据墩高度的变化配备加长柱予以调整。 首先用水准仪测量桥墩承台面A、B两点高差,A、B两点允许高差为3mm,顺桥向A与Aˊ、B与Bˊ两点允许高差为5mm,若高差超限,用钢板调平。按墩身高度选配好托架支撑,按直下而上的顺序,安装加长柱(高墩时)→立柱及斜撑→临时支承→横梁(架设后,张拉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