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效毒理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 药 药 效 毒 理 学
前 言
《中药药效毒理方法学》是为中药研究、开发,保证中药有效,安全。系统
论述中药药效毒理学研究的意义、内容、基本要求、基本方法和新技术、新方法,具体介绍主要药效学研究、一般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重点介绍具体药物主要药效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操作过程及指标原理,是开展中药研究开发工作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中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专业课程。
通过《中药药效毒理方法学》实验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药效学研究方法,掌握中药的药效、毒理学研究方法及指标原理。并逐步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为中药开发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章 中药药效学研究
(一)中药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
实验动物的选择
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异常)的动物以大鼠与家兔较为常见,其它动物如猫和犬也可用。
二、动物模型
中药对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药效研究多采用血瘀证动物模型进行评价。而根据中医病因建立血瘀证动物模型是现行的重要造模途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血瘀的描述。历代经张仲景、唐容川、王清任、叶天士等名医的发展,对血瘀证病因的认识逐步深化。其病因包括外伤血瘀、寒凝血瘀、气滞血瘀、离经之血血瘀、肝郁血瘀、污秽之血血瘀、老年多瘀等。相应的动物模型可用一定的方式实现,例如,重物打击致使外伤血瘀:激怒动物引起肝气郁结而成血瘀;冰水等冷刺激造成寒凝血瘀;血液重新分布而造成不循环的血瘀;采用老年动物模型老年多瘀。
采用现代医学病理模型模拟血瘀证中的病变也是常用的做法。血液不畅、血管阻塞、微循环障碍、血栓形成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等都被广泛采用。事实上,多种血液与血管的流动与变形异常的动物模型可以作为血瘀证某一特定病理改变的模型。
上述两类动物模型分别从血瘀证的病因和病理两个角度出发,采用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液凝固与血栓形成等客观指标加以描述。一般说来,动物模型可分三个层次,即替代性的(subtitutive),模拟性的(simulative)和相似性的(similar)。在血瘀证动物模型中,没有能替代临床的。建立在病因基础上的模型以模拟性为主;而以病理改变为基础的模型多是相似性的。今后,随着血瘀证病因与病理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及血瘀证诊断标准的进一步完善与量化,动物模型也会有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老年多瘀动物模型
1.原理 临床常见老年病如冠心病、脑血栓、糖尿病、肿瘤等多属血瘀证范畴。此类病变多在更年期后发病,说明血瘀与衰老有关。
2.方法 动物常选Wistar大鼠,雌雄不限,鼠龄2年以上,可属老年鼠。雄性大鼠血瘀病理发展较早,且较明显。观测指标常选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有关指标。大鼠随鼠龄增长,血液流变学指标逐渐表现为黏、浓、凝、聚的特性。血液黏度升高,红细胞压积增大。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红细胞膜表面皱缩,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增大。红细胞膜微黏度增高。老年雄性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增高,血浆胆固醇明显增高。
3.注意 该模型的突出优点是指标的变化以自然老化为基础。但该模型动物来源有限,且价格较贵。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未见降低血黏度,反有增黏趋势;但红细胞电泳有所加速。三参汤(人参、丹参、南沙参)使红细胞滤过指数、红细胞压积、血纤维蛋白含量、血浆总胆固醇含量、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明显改善。其中丹参有降低血液与血清黏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的作用。
污秽之血血瘀模型
1.原理 《证治准绳》曰:“污秽之血为血瘀。”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有“污血”特点。因此,制造动物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即可模拟此类血瘀。
2.方法 以高胆固醇和脂类喂养动物,一般用家兔、鸽、鸡等,经数周喂养就可产生明显高脂血症。经数月就能形成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大鼠、小鼠及犬则较难形成,如果饲料中增加蛋黄、胆酸和猪油等,可有促进作用。为了促进病变的形成,在高脂饲料中还加入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甲亢平、苯丙胺、维生素D、烟碱或蔗糖等。当用雌性或雄性家兔时,体重可选2.5kg至3.5kg。实验前可依据心电图和血脂筛选动物。喂饲胆固醇1g/只/天,猪油3g/只/天,每周6天,连续7周。然后 胆固醇减至0.5g/只/天,猪油减至1.5g/只/天,再饲养1周。然后恢复原剂量,继续饲养4周。造型四周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下降。呈进行性。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下降。椐报道主动脉脂质斑块面积可达60.3%。镜下见主动脉内膜细胞堆积,严重者可见到细胞崩解。
3.注意 一般认为,此类模型比较耗时。但其应用价值还是不可低估的。实验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汤对高脂血血瘀模型的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总胆固醇(Tc),三酸甘油三酯(Tg),血液黏度(高剪切,低剪切),血浆比黏度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全血还原黏度,并加快红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