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doc

发布:2017-07-26约3.6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向 旭 淳安县中医院病区药房,浙江杭州 311700 [摘要] 本文就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在指标性成分、有效成分、药效学、药动学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可尝试将将一些新型技术运用到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中使中药药动学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拓展,为中药药动学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jyqkin;葛根素的t1/2分别为(11.6±1.2)和(15.8±2.1)min。Sun S等[7]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芎中阿魏酸在人体的血药浓度,以ODS为固定相,甲醇-水-冰醋酸(40:59.7:0.3)为流动相,患者的血清样本用水沸法进行预处理,再测定阿魏酸在人体的血药浓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能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3.2 同一种有效成分的不同研究方法 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同一种药物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其在体内的药动学,如川芎嗪(Ligustrazine,tetramethylpyrazine,TMP)、没食子酸丙酯(PG)都是被多种方法进行体内研究的物质。杜贵友等[8]用HPLC法、[3H]标记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三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测定小鼠血中PG,计算出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有明显差异,紫外分光光度法较[3H]标记法所测的PG分布及消除相半衰期要短得多;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PG在275nm处有一最大吸收峰,与HPLC在270nm的最大吸收峰接近,但所测分布及消除相半衰期较HPLC法的要长的多,其原因很可能是PG代谢产物的量的不同和动物种属的差异;用HPLC只测定PG原型在血中消除的速度,排除了代谢产物的干扰,因此,用不同方法所测PG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有明显的差异。 4 复方中药的研究 4.1 中药复方中某一有效成分的研究 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只有少量成分能进入生物体内,但是可以通过对相关药物成分进行药动研究,进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例如,宋金春等[9]研究中药复方生化汤的药动学是以阿魏酸为指标性成分的,其先用沸水浴法去除血浆蛋白质后用RP-HPLC直接测定阿魏酸(FA)的方法,求算出生化汤FA的药动学参数。郑春英等[10]以绿原酸为指标性成分研究中药复方泌炎康胶囊在家兔体内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泌炎康胶囊中绿原酸在家兔体内的吸收为一室模型一级吸收。 4.2 复方配伍的药动学研究 中药复方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和根据药物的“七情和合”的配伍理论,临床辨证论治,组合而成。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处方中,所起的治疗作用并不相同。所以同一味中药成分的药动学参数会受很多因素影响,这是中药与西药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其可能表现为某种成分的吸收速率、吸收程度以及消除速率等等药动学参数的改变。阴健等人[11]开展了黄芩苷以及其在针剂清开灵注射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显示黄芩苷40 mg/kg静脉给药后,在兔体内符合三室开放模型,给予清开灵注射液后,黄芩苷的血药浓度经计算机自动拟合符合二室模型。单一的使用黄芩苷和其在中药复方中使用,所发生的房室模型的转变,被认为是因为清开灵注射液中的栀子、胆酸等成分影响了黄芩苷的体内过程,但在两种不同条件下的统计矩参数无明显变化。吴立军等[12]证实给大鼠灌服参附汤后,乌头碱类生物碱卡米查林(carmichaeline)、塔拉胺(talatisamine)、附子灵(fuziline)以原型形式被吸收,人参皂苷经肠内细菌代谢后以代谢物poumdK形式吸收进入体内。 4.3 中西药配伍对药动学及药效学的影响 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及临床用药的日趋多样化,中药配伍西药的用法在临床上越来越普遍。王剑虹等[13]总结了中药与西药配伍使用对药动学的影响。药动学的相互作用包括三个方面: ①吸收方面主要为影响药物的透膜吸收和影响药物胃肠稳定性。影响药物透膜吸收的是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如鞣质、药用炭、生物碱、果胶及金属离子等,它们易与西药特别是固体形式口服的西药结合或吸附,可导致某些药物作用下降。中药中含有某些重金属或金属离子,当与一些具有还原性的西药配伍使用时,会生成不溶性络合物或螯合物,影响药物胃肠稳定性甚至造成毒副反应或生物效应的降低。②分布方面主要是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组织结合。如绣球菊属植物的和黑柳,可取代与血浆蛋白高结合率的西药如华法林与血浆蛋白结合,从而降低华法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药物疗效。中西药配伍使用后,药物的血药浓度有所变化,从而也会影响药物组织结合。银杏叶与地高辛合用促进主动脉内皮细胞内Ca2+水平,使地高辛的游离血药浓度明显上升,易造成中毒,因此,临床上两者联合使用时应适度降低地高辛剂量,并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③中西药配伍时会影响药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代谢,主要为酶促反应和酶抑反应。④排泄方面主要是增加和减少排泄作用。徐庆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