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_高三语文教案_范文先生网
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三高中 刘瑞忍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试验修订本)《孔雀东南飞》中有两处注释欠妥,现整理出来,求证于大方之家。
一、“便言多令才”。“便”注释为“biàn,敏捷”,其读音和释义都值得商榷。《辞源》中,【便2言】(“2”表示属第二音读,即读“pián”)巧于言辞。列举书证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同属“pián,㈧善辩”义项的有“便佞”(花言巧语、阿谀奉承。论语季氏:“友便佞,损矣。”注:“便,辩也。谓佞而辩。”)、“便便㈠”(形容善于辞令。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史记孔子世家作“辩辩”。)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⑥pián。能说会道。所举书证也是《为焦仲卿妻作》“便言多令才。”另外,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为之作注,“便,作辩解,便言及辩言,有口才”。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便(pián)言:有口才”。由此可知,“便”应理解为“pián,作辩解,善辩”。朱熹的《论语集注》“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便,旁连反。便便,辩也”,也可印证之。况且未见有“敏捷”这一义项。
二、“始尔未为久”,“尔”注释为“助词”。教材上把这句诗翻译为“(婚姻生活)才开头,还不算很久”,令人难以看出“尔”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细查工具书,“尔”,作为助词,可以归纳为两种用法。一是用于句末,表语气,或通“耳”,或相当于“而已”,或犹“乎”;一是作词尾,犹“然”。显然此处不属于第一种用法。若是作词缀,需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甚至本来不是形容词的,也变为形容词的性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可译为“……的样子”,可见它也不属于第二种用法。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把“尔”理解为“指示代词,这样”,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注为“尔,如此,指上面所说的恩爱生活”。我认为这一解释是非常恰切的,整句可以翻译为“开始过这样的夫妻生活还不久”。这样理解紧承上面的“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不过两三年),文意连贯,更为合理。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课文题解
长江三峡雄伟壮观,变幻多姿,具有神话般的魅力。我国古代文人曾留下许
多吟咏三峡的脍灸人口的诗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李白的《上三
峡》、《朝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等,都是盛赞长江三峡的名篇。
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
流而下,领略三峡美妙风光。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
轮驶往武汉,历时三日。他的散文《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
景色。课文所写的是《长江三日》中的第二日,因所写内容为穿行三峡时所见的
瑰丽奇特的景象,故编者将课文题目定为《长江三峡》。
课文简析
课文以激越奔放的感情,运用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雄伟、瑰
丽、险峻的山川景色,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
艰险、奋勇直前的革命精神,并启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
就能战胜困难险阻的生活哲理。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航行三峡总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瞿塘峡的雄伟险峻。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描绘巫峡神奇绮丽的动人姿态。
第四部分(第6—9自然段),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实际感受。
全文以“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这条思想线索贯串全文,统帅全篇,
这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特点提示
本文即写了三峡水陡,流急、滩险的共同特征,又写了三峡各自的特点,写瞿
塘峡、巫峡、西陵峡的不同特点又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对瞿塘峡的描写,则
从正面写它的形、声、色、势以壮其观;对巫峡的描写,则多采用贴切的比喻以状
其秀;对西陵峡的描写,则通过“江津号”的艰难行进和上行船的小心翼翼从侧面
来突出其险。除了挥酒自如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作者还大量引用民歌、民谣、民
间传说来扩展意境。这些引用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加了历史知识,而且把读者
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尤应注意的是,作者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托物言志,使文
章寄寓了深刻的思想,给人以启迪。以上几个特点使这篇散文达到诗情、画意、哲
理的完美结合。
问题思考
作者在叙写西陵陕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时,为什么重点
表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