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章总供求模型文件材料教学稿件.ppt

发布:2018-02-23约2.82千字共8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七章 国民收入决定:总供求模型;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1)已知符合IS曲线方程的数据: C0=300 c=0.75 I0=400 d=12500 IS曲线方程:Y=(C0+I0-dr)/(1-c) =(C0+I0)/(1-c)-(d/1-c)r 将数据注入公式:Y=2800-50000r (2)已知符合LM曲线方程的数据: M=1250 k=0.5 h=25000 LM曲线方程:Y=M/P=kY-hr 将数据注入公式:1250/P=0.5Y-25000r (3)求IS=LM即均衡时的Y值: Y=1400+1250/P;P; 引入价格后,LM曲线(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为:;r;r;r; (一)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1、斜率的含义:反映价格变动与总需求变动的程度。; (3)LM曲线的斜率k/h对AD曲线斜率的影响过程 第一,h越小(大),LM曲线的斜率k/h的值越大(小);LM曲线的斜率越大(小)、LM曲线就越陡峭(平坦);;理由 (1)d小(大)→IS曲线的斜率就大(小)、就陡峭→AD曲线的斜率就大(小)、就陡峭→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均衡国民收入变化就小(大); (2)h小(大)→LM曲线的斜率就大(小)、就陡峭→AD曲线的斜率就小(大)、就陡峭→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均衡国民收入变化就大(小);;(二)AD曲线的移动;复 习;(1)四个区域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效果因IS、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异: 主动(陡峭),被动(平坦); IS、LM、AD曲线斜率与国民收入Y的关系 (1)d或投资乘数1/(1-c+ct)与Y同向: d与IS斜率反向→IS斜率与AD斜率同向→AD斜率与Y反向。 (2)h与Y反向: h与LM斜率反向→LM斜率与AD斜率反向→AD斜率与Y反向。 (注意起点和终点——相反);一、总供给曲线与总生产函数 (一)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指经济社会的总产出,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获得的产量。总供给由劳动、资本和技术决定。 2、总供给函数 反映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几何表示即总供给曲线;;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总生产函数:;(三)劳动市场均衡;劳动需求;劳动供给;劳动市场均衡:Nd=Ns; 2、概念:短期与长期的就业量;劳动市场的均衡:; 2、概念:短期与长期的就业量;劳动市场的均衡;N;P;2.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于横轴?;P;P;货币工资与物价同时变动;古典的总供给曲线(LAS);SAS; 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前提假设;SAS;3.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推导;3.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思考;SAS;(二)粘性工资模型;P;(三)工人错觉模型; 凯恩斯认为,工人具有货币幻觉。这就是说,劳动者只注意货币的面值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或者说,工人只注意名义货币工资的高低而不注意实际工资的高低。 因此,工人对货币工资不变但价格水平上升与货币工资下降但价格水平不变这两种实际工资下降的情况持不同的态度,他们反对后者但不反对前者。 由于劳动者具有货币幻觉,反对货币工资下降而不反对货币工资上升,货币工资具有下降刚性,即货币工资上升容易下降难。;凯恩斯;(三)工人错觉模型;(三)工人错觉模型;N;P; 当实际工资下降(或物价上涨幅度大于名义工资上涨幅度)时,由于工人对工资上涨幅度与物价上涨幅度的预期之间存在错误,能够增加劳动供给,从而能够增加均衡供求数量,增加就业量。 “工人错觉模型”的思路与前面短期劳动供给模型的思路具有相似性:劳动需求方在实际工资较低的水平下能够有较大的均衡供求数量和就业量。;(四)短期供给曲线小结(1);短期供给曲线小结(2);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移动; AS曲线的移动 如果价格水平不变,其他原因导致总产出水平变化,可以看作AS曲线在坐标内的水平移动。 AS曲线水平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和资源状况的改变。;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四个区域含义不同;P;P; 为什么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能增加国民收入Y,却反而使物价上涨? 因为,在LAS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了挤出效应(具体分析见后页),根据原理,利率也会同时上升。 ;(一)古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