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护理要点.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十七章心脏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 一 节概 述 第 二 节心内手术的基础 心内手术的基础 体外循环 心肌保护 体外循环 是将回心的静脉血从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引出体外,在人工心肺机内进行氧合和排出二氧化碳,气体交换后,再由血泵输回体内动脉继续循环。在心肺转流状态下,可阻断心脏血流,进行心内直视操作。 人工心肺机的主要配件 血泵 氧合器(人工肺) 变温器 滤器 体外循环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血液变化:红细胞破坏、游离血红蛋白升高、溶酶激活、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减少等。 代谢变化:代酸或有呼碱的变化。 肾、肺等器官功能减退。 电解质失衡:如低血钾等。 心停搏液的使用 组成成分 心停搏剂 基质:包括葡萄糖、胰岛素、ATP、磷酸肌酸等。 碳酸氢钠 调节渗透压至320~380mmol/L。 普鲁卡因、激素 其它:钙通道的阻断剂、自由基消除剂 灌注方法 顺行灌注法 逆行灌注法 第 三 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病人的护理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表现 症状:与导管粗细及分流量大小有关。导管粗、分流量大者,由于肺部充血,易患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发育不良,甚至可出现左心衰竭。当肺血管发生器质性病变致双向分流时,病人轻度活动即可出现左心衰竭而死亡。 心脏检查:肺动脉区听诊有连续的机器样杂音,肺动脉高压者有收缩期杂音。 周围血管体征:脉压增加。 影像学检查:左房、左室肥大。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使用消炎痛抑制PGE对血管的扩张作用而使导管收缩。 手术治疗: 动脉导管结扎术 动脉导管切断缝合术 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内口 经心导管动脉导管堵塞术 胸腔镜钳闭导管术 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症状 继发孔缺损出现症状较晚(青年期),表现为劳累后气促、心悸、房颤,可发生右心衰或呼吸道感染。原发孔缺损症状出现早,有明显的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右向左分流时可有发绀或杵状指。 房间隔缺损的治疗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修补术 经心导管房间隔缺损覆盖法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症状 缺损小者无临床症状。 缺损大者出生2~3个月可出现症状: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甚至左心衰竭。随生长发育缺损可逐渐缩小而临床症状逐渐减轻,2岁以后症状好转。劳累后仍有气促、心悸和发育不良。进行性阻塞性肺动脉高压病人,幼年期即可出现发绀和右心衰竭。 室间隔缺损的治疗 缺损小、无血液动力学改变者,可观察。 缺损大、分流量超过50%或伴有动脉压增高的婴幼儿应尽早手术(室间隔修补术)。 法洛四联症 常见的复杂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包括:肺动脉口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大的联合心脏畸形。 法洛四联症的病理生理 肺动脉口狭窄使右心室排血受阻,右心室压力上升超过左心室,迫使血液经室间隔缺损由右向左分流,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肺循环血流量减少。为代偿缺氧,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增多。 法洛四联症的临床症状 新生儿即有紫绀,哭闹或活动时加重,多有发育障碍、杵状指等。病情严重者可突发缺氧性昏厥、抽搐。 法洛四联症的治疗 手术治疗 室间隔缺损修补 解除肺动脉狭窄 第四节后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病人的护理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狭窄的类型 隔膜型狭窄 漏斗型狭窄 二尖瓣狭窄的病理生理 左房压力增高,左房扩大,肺静脉淤血、压力增高和肺毛细血管扩张,影响肺泡换气功能,可产生肺水肿,右心衰竭。 二尖瓣狭窄的临床表现 瓣口面积小于1.5cm2时,活动后气促、咳嗽、咯血、发绀等症状。可出现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急性肺水肿表现。 呈现二尖瓣面容。 常有心房纤颤表现 二尖瓣狭窄的治疗 无症状或心功能Ⅰ级者,不主张手术。 心功能Ⅱ级以上者均应手术治疗。 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交界扩张分离术 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 直视分离术或人工瓣膜置换术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理生理 左心室收缩时血液返流入左心房,使体循环血量减少,左心房代偿性扩大或肥厚,舒张期左心室血量增多,左心室逐渐扩大和肥厚,左心的扩大加重二尖瓣关闭不全,失代偿时可出现左心衰竭。使肺静脉淤血,肺循环压力增高,最后引起右心衰。 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表现 病变重、病程长者可出现乏力、心悸、劳累后气促等症状。病情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晚期可呈现右心衰竭以及肝肿大、腹水等体征。 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强心、利尿 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纠正心律失常 改善全身及心功能状况 手术治疗 二尖瓣修复成形术 二尖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的病理生理 左心室排血受阻,左心室收缩压增高,排血时间延长,主动脉瓣闭合时间亦延迟,左室壁肥厚,可导致左心衰,主动脉平均压下降,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缺血。 主动脉瓣狭窄的临床表现 中重度狭窄者出现乏力、眩晕或昏厥、心绞痛或劳累后气促、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等症状,并可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