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及复合地基作业指导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作 业 指 导 书
(地 基 及 复 合 地 基 检 测
审 核:
批 准:
生效日期: 年 月 日
第 1 版 第 0 次修改
管理类别 受控 非受控 .
二OO八 年 十一 月
地基作业指导书1.1 试验项目:1 浅层平板静载荷检测: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
2 深层平板静载荷检测:确定深部地基土层及大直径桩桩端土层在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
3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复合地基或多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复合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
1.2条1.3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试验对象的调查了解了解试验场地土的工程地质情况、加固后要求达到的承载力值,加固施工时间、施工方式和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并将地质报告存档一份。与甲方、设计人员协商试验点位置布局和确定试验点数量,了解设计人员对试验提出的要求、意见。2.1 检测数量:载荷试验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点和基础底面标高处,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
2.2 设备:承压板、(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m2,对于软土小于0.5m2。)液压千斤顶、百分表、压力表、反力钢梁、可根据现场试验条件选择(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
2.3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1. 检测前应收集下列资料:工程地质资料、基础设计图、施工原始记录;
2. 进行现场调查;对所需试验场地做好测前处理;检查仪器设备性能是否正常;根据建筑工程特点、试验场地的类型以及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明确试验内容和要求;选定试验方法;
3. 检查反力装置是否稳固,能否达到试验要求,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
4. 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
5. 压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有条件时宜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之点。
2.4 试验步骤:
1. 将选择好的试坑底部铺设约2厘米厚的粗砂或中砂垫层找平,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把承压板平稳的放置于铺设好的粗砂垫层上;
2. 把选择好的千斤顶放置于承压板的中心, 将压力表安装于千斤顶上,将反力钢梁、(或根据现场试验条件选择的锚桩横梁反力装置或压重平台反力装置或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或地锚反力装置。)安装稳固。
3. 将基准梁水平固定于承压板中心轴线位置, 固定和支撑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4. 测读百分表初读值并记录于表格中,加荷分级不应少于8级。最大加荷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两倍。每级加荷后,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量,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2.5 终止加载条件:
1. 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地侧向挤出;
2. 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出现陡降段;
3. 在某一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
4. 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大于或等于0.06。
5. 当满足前三种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
6. 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2.6 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 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两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3. 当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当压板面积为0.25-0.50㎡,可取s/b=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值,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2.7 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当实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2.8 现场检测工作结束后,保存好原始数据,依据现场收集的有关材料,按规定格式出具检测报告书。
第三章 深层平板静载荷检测作业指导书
3.1 检测数量: 检测数量:载荷试验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点,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
3.2 检测设备:承压板(承压板采用直径为0.8m的钢性板,紧靠承压板周围外侧的土层高度应不少于80cm)、传力管、液压千斤顶、百分表、压力表、钢梁、压重平台反力装置。
3.3条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1.检测前应收集下列资料:工程地质资料、基础设计图、施工原始记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