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pdf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
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
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文章的阅读,阅读是
最基本、最典型的学习形式。阅读既是学习语言的过程,又是
使用语言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信息,知识越多,越有助
于提高阅读能力。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
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自身的
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有些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想教育课,忽略了语文
这门课程本身特有的工具性。轻视字词句等方面的训练,只顾
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忽视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而有些
教师只专注于字词句和内容分析,而不注意深入挖掘课文中蕴
涵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
育、审美教育,未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应试教育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但
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思想已被功利主
义思想所取代,而在功利主义思想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功利主
义的阅读教学,片面追求教育结果,以考试的分数论成败,忽
视了教育过程中学生价值的实现。功利主义的教学主要是在课
堂上,教师按照考试模式对课文进行讲解,把熟记、难写的字
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完全不涉及原文的
情、意、道。有的教师甚至将课文编成考题,要求学生在不读
全文的基础上完成考题。
(三)重内容理解,轻人文熏陶
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
要途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
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要靠学习主体__学
生感悟获得,而不是只靠教师讲解。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
文教育中应该特别重视“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
的人文方法。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于偏重于对阅读内
容的详细分析理解,而轻视和机械进行人文教育。学生在学习
语言文字的同时,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道德的教育,激不起
爱美的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
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
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附加的任
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
教学过程中。”显然,这段话指出了培养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
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强
调指出了培养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__“贯穿于日常的教
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__“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四)阅读缺乏体验性
在《月光曲》的教学中,我们研究发现单纯的介绍背景,
告诉贝多芬的困苦往往不可以打动学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
论》曾提到:“一切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
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现在学生大多生活宽裕,很少有
经历过极度痛苦失望的时候,很多老师发现这一难题却没有十
分可行的方式。他们深知缺乏体验的学习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
距离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畏惧感。在这种情形下老师一定要
站在读者的角度,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生活
经验来处理,假若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以迷路时忽然得到帮助
来类比贝多芬遇见盲姑娘时的心态,将文章的深层内涵与实际
生活相结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明白
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随着生活阅历的渐渐增加,激起
学生思考科学文化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形成爱科学、讲文明
的良好品质。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更新阅读教学理念,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在小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转变自己角色的定位,让阅读呈
现开放式、对话式、个性化的状态,必须突破原有阅读教学的
封闭状态,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态、自由、主动、多元的阅读氛
围。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
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视野去体味生活、感悟人生。
(二)把握阅读灵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以读为本”是小学阅读教学的灵魂。张田若先生曾说: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
就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
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