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

发布:2025-04-01约3.16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诵读等方式,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文本内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

体会古代仁人志士的智慧和担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梳理文章脉络。

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游说艺术。

2.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的说辞中逻辑严密、层层深入的特点,学习其游说技巧。

引导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2.讲授法:讲解文言知识,分析文章内容和结构,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视频:播放一段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的视频片段,展示那个战火纷飞、风云变幻的历史时代。

2.提问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画面。在这个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想一想,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位谋士,你会采取什么办法来化解危机呢?

3.引出课题: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看看主人公烛之武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劝退强大的秦军,挽救郑国于危难之中的。

(二)背景介绍(3分钟)

1.介绍春秋时期的形势: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之间战争频繁。郑国处于晋、秦两个大国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两国争夺的对象。

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于是就有了烛之武退秦师的精彩故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教师范读: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3.学生展示朗读: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4.概括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提问:文章围绕烛之武退秦师讲了哪几件事?明确:主要讲了烛之武临危受命、劝退秦军两件事。

(四)文言知识梳理(20分钟)

1.实词积累

重点讲解若、说、辞、鄙、微、之等实词的含义。

通过例句让学生加深理解,如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中若的意思;秦伯说,与郑人盟中说的通假情况及含义;辞曰:臣之壮也......中辞的意思等。

让学生分组合作,找出文中其他含有这些实词的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2.虚词归纳

归纳以、而、之、其等虚词的用法。

结合例句详细讲解,如以其无礼于晋中以的意思;夜缒而出中而的用法;行李之往来中之的作用;失其所与,不知中其的指代等。

让学生完成一些虚词用法的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特殊句式

分析文中出现的宾语前置(何厌之有)、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等特殊句式。

引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并通过翻译句子进行强化训练。

(五)文本分析(20分钟)

1.分析烛之武临危受命

提问:郑国面临怎样的危机?烛之武为什么一开始没有被重用?

明确:郑国被晋、秦两国围攻,形势危急。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可能是因为郑文公没有发现他的才能,也可能是当时没有合适的机会。

分析佚之狐推荐烛之武时说的话,体会佚之狐对烛之武才能的认可。

2.研读烛之武劝退秦军

学生分组讨论烛之武的说辞,思考其思路和策略。

请小组代表发言,梳理烛之武的说辞层次:

首先,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承认郑国处于危险境地,郑既知亡矣,消除秦伯的戒备心理。

接着,从秦国利益出发,分析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影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秦国越过晋国去占领远方的郑国,会使晋国的势力增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