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本节课以物质的性质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观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强化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培养其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物质性质知识,如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以及燃烧、腐蚀等简单的化学性质。然而,对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学生的理解还较为浅显。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九年级学生对于化学学科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他们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初步的探究。学生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学生更偏向于动手实验,有的则更擅长通过理论知识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
-理解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正确操作,避免实验事故;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有待提高;
-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不足。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包括课本和教学参考书。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物质性质的图片集、化学反应动画等。
3.实验器材:准备用于演示和实验的器材,如试管、酒精灯、烧杯、石棉网等,确保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实验操作台宽敞、安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的视频,如燃烧、溶解、发酵等,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物质变化现象。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物质的物理性质(5分钟)
-讲解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物理性质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理性质与物质的变化关系。
2.物质的化学性质(10分钟)
-讲解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化学性质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性质的变化。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5分钟)
-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变化过程中的表现。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性质对物质变化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给出一些物质性质的判断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针对新课内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给予及时反馈。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变化。
2.学生提问: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3.教学创新:引入趣味实验,如“彩色火焰”、“铁钉生锈”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总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七、布置作业(5分钟)
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时间分配:导入环节5分钟,讲授新课20分钟,巩固练习10分钟,课堂提问5分钟,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总计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学生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举例说明两者之间的区别。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提升了表达自己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