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篇 中医护理基本技能
第十六章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
【重点难点】
一、针刺法
针刺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毫针刺法
1、适应范围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病证。
2、毫针的结构 分为五个部分: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3、针刺方法
(1)进针法 右手称刺手、左手称押手
①单手进针法
②双手进针法
a指切进针法
b挟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2)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①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分为:
a直刺:针身与皮肤成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可深刺或浅刺,尤其是肌肉丰厚的腰、臀、腹、四肢部位的腧穴。
b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部位的腧穴。
c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针身与皮肤成15°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特别浅薄的腧穴。
②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
③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程度。
(3)行针与得气
①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a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结合应用,即针尖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b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
②针感:又称“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胀、重、麻等感觉,并从局部向一定方向传导,以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
(4)补泻手法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腧穴的特性、针刺的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的主要手段,一般轻刺激量为补,重刺激量为泻,中等刺激量为平补平泻。
(5)留针与出针
①留针一般留针时间为10~20分钟。对一些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须增加留针时间,可延长至1小时至数小时,并间歇予以行针,保持一定刺激量,以增强疗效。
②出针
4、针刺意外的护理与预防
(1)晕针 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心慌,恶心,甚至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微弱或神志昏迷,血压下降,大便失禁等晕厥现象,称为晕针。
①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或体位不适,或操作者手法过重、刺激量过大而引起。
②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迅速取出。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清醒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如已发生晕厥,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内关、素寥、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若症状仍不缓解,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③预防:对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紧张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的患者,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其感觉,有头晕心慌时应停止操作或起针,让患者卧床休息。此外,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冷、过热等因素。
(2)滞针 在针刺入腧穴后,操作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①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②护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操作者揉按穴位四周,或弹动针柄,如仍不能放松时,可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将针起出。若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
③预防:对精神紧张及初诊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手法宜轻巧,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避免连续单向捻转。
(3)弯针 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
①原因: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快;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留针过程中改变了体位;或因针柄受外力碰撞;或因滞针处理不当。
②护理:发生弯针后,切忌不可用力捻转、提插。应顺着针弯曲的方向将针慢慢退出,若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
③预防:操作者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
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
(4) 断针 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①原因:多由于针具质量差,或针身、针根有剥蚀损伤,术前疏于检查;或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或留针时患者体位改变;或遇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并强力抽拔;或因外物碰压。
②护理:嘱患者不要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