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结核病患儿的护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6章 结核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 总论
一、概 述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但以原发性肺结核最常见,严重病例可引起血行播散,发生粟粒型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后者是小儿结核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病因】
1.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革兰染色阳性,抗酸染色呈红色。分为4型:人型、牛型、鸟型、鼠型,对人类有致病性的主要是人型和牛型,我国小儿结核病大多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
2.对酸、碱、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湿热敏感,65℃30分钟即可灭活,干热100℃20分钟灭活。痰液中的结核杆菌用5%石炭酸或20%漂白粉须经24小时处理才被杀灭。
【发病机制】
机体初次感染结核杆菌4~8周,产生细胞免疫,同时出现组织超敏反应。
再次接触结核杆菌或其代谢产物→致敏的淋巴细胞就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激活并汇集巨噬细胞于病灶处→产生足够的水解酶和杀菌素→吞噬和杀灭大部分结核杆菌。
当细菌量大组织敏感性高时,则组织坏死不完全而产生干酪样物质
机体感染结核菌后,在产生变态反应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免疫力,结核免疫力和变态反应是同一细胞免疫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
【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原
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
2.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小儿吸入带结核菌的飞沫或尘埃即可引起感染。
(2)如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污染了结核菌的其它食物可引起消化道传播,经皮肤或胎盘传染者极少。
3.诱发因素
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社会经济落后等是人群结核病高发的诱因。
【小儿结核病的特点】
(一)多为原发感染,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易发生合并症,未经合理治疗可于短期内恶化;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多能痊愈。由于原发病灶局部病变的性质以渗出为主,较少出现坏死及空洞,故愈合方式以钙化为主。
(二)易侵犯淋巴系统,肺门淋巴结最易受累。
(三)原发性肺结核易发生血行播散,故小儿粟粒型肺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多见。
(四)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敏感性较高,多见于原发型肺结核的患儿。表现为疱疹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等,并先出现于肺内病变之前。
二、诊断检查
(一)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可测定受试者是否感染过结核杆菌。
1.试验方法 用皮内注射法。将0.1ml含5个结核菌素单位的纯蛋白衍化物(PPD)注入左前臂掌侧中下1/3交界处皮内,使之形成6~10mm的皮丘。
2.结果判断 48~72h后观察反应结果,测定局部硬结的直径,取纵、横两者的平均直径来判断其反应强度。
3.临床意义
(1)阳性反应:
①接种卡介苗后。
②年长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
③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者,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愈小,活动性结核可能性愈大。
④强阳性反应者,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⑤由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由原来小于10mm增至大于10mm,且增幅超过6mm时,表示新近有感染。
(2)阴性反应:
①未感染过结核。
②结核迟发性变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4~8周内)。
③假阴性反应,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所致。
④技术误差或结核菌素失效。
注意事项1.接种前保健人员应检查结核菌素是否新鲜,配制浓度是否准确,注射的剂量和部位是否正确。
2.家长要照顾好小孩,不要一注射完毕就用棉签挤压注射处,以免注入的结核菌素经针眼外流,影响试验结果。
3.在观察期间要教育小孩不要用手搔抓注射部位,以免引起感染、发红,影响观察。
4.注射后48h至72h送小孩到接种单位请医务人员看结果,超过时间看结果就无价值了。
(二)实验室检查
1.结核菌检查 从痰液、胃液、脑脊液、浆膜腔液中找到结核杆菌是重要的确诊手段。
2.免疫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
3.血沉 血沉增快为结核病活动性指标之一,但无特异性。
(三)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能确定病变部位、范围、性质及发展情况,定期复查有助于结核与非结核疾患的鉴别,亦可观察治疗效果。
2. CT检查 必要时可作高分辨率CT扫描。
(四)其他辅助检查
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有助于支气管内膜结核及支气管淋巴结结核的诊断。
2.周围淋巴结穿刺液涂片检查 可发现特异性结核病变;
3.肺穿刺活检或胸腔镜取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