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三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提高初三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
义乌市后宅中学 陈玲俊 2005年
摘要:现在有好大一部分初三的学生不大想学英语,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息,从而同时也导致了成绩的下降,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为了扭转这一现象,因此确定并实施了提高初三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
关键字:初三学生 学习兴趣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我们不难发现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初二的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普遍很高,上课踊跃发言,成绩优良。而到了初三以后,很多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大大下降了,成绩也开始往下掉。
为什么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普遍对英语感兴趣,但大多数没有保持多久就开始厌学英语了呢?我们曾为此做过调查,事实表明,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是英语学习难度大与考试成绩欠佳这两个相关因素。学生的兴趣是在乏味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减退的,而且都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减退。学生学习困难还反映了不少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一些严重问题,盲目赶进度,讲得多,练得多,思得少,交流少。可以说,相当多的学生是在为应付考试而学英语,相当多的教师也是为了中考、高考取得好成绩而教英语,师生共同沉溺于题海难以自拔。现在,师生都非常看中的“指挥棒”转向了。《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对这些观点的抛弃,是导致学生厌学英语、教师厌教英语的一个主要原因。
再者,科学泰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催化剂。
二、理论依据
R.Gardner和W.Lambert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发现,最成功的学习者是那些既有天赋又有极大学习动力的人。对于学习者来说(尤其是年幼的学习者),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他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学生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语言习得的第一步是语言信息输入,即充足的可以理解的语言信息的输入,而语言习得的先决条件是将输入变为吸纳。根据S.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仅有可以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还不足以完成信息的吸纳过程,因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还受到其情感因素的制约和调控,这种制约和调控被称为情感过滤。学习动机、自信程度、焦虑状况为情感过滤的三个变项,输入在多大程度上能变为吸纳由这三者控制。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足够的自信、最低程度的焦虑就能使情感过滤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接受语言信息的输入。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学应把学生放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调动和维持他们的最佳情感状态,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基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许多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者倡导任务型学习模式。Peter Skehan对于任务型学习模式的定义为:1)语言意义第一;2)解决实际问题;3)与真实生活有关;4)以完成任务为主;5)根据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评估。在Skehan看来,只有任务型的语言学习才能调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从而使其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三、课题的内容与目标
(一) 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探讨用哪些方法来提高初三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1、课堂教学英语化、交际化。
教师尽可能用英语组织教学,但也不完全排斥使用母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轻
松、愉快的语言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既要适合学生的年龄、能力、兴趣,又使他们感受一定的挑战,满足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成功感,维持学习的兴奋点。
2、课堂教学多样化、情景化。
教师尽可能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选用既有知识性又富趣味性的图片、音像资料辅助教学,创设一个接近真实或半真实的交际场景。避免机械枯燥的重复操练,采用内容虽重复但形式多样的方法,加强第二语言信号的输入,如用小品表演、游戏比赛、唱歌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功能和熟练语言表达。
3、把学生所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用于实际生活。
教师设定交际任务,如以描述全家福照片的形式介绍家人、以采访的形式提供某一家庭的三餐食谱等。课堂教学向外体验延伸,以分组合作的形式,把课内的虚拟情景放到课外的真实体验中,安排学生按英文购物单(蔬菜、水果、学习用具等)去超市完成采购任务。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使用非评判性语言,用复述学生话语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
(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从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入手,着眼于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学习上获得更大的兴趣和自主性,取得更高的发展。事实上,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