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教材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不是孤立的,不应将其割裂开来,或生硬地进行联系、穿插在教学中。而应将它们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我们认为每一节课都力求将三个维度的目标安排的十分饱满。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如为一个三棱锥塔的三个面,当人们站在它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只有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才近多了”。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就要考虑到三个维度在该过程中的有机结合,使人接受起来自然、亲切、合理,达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与学的和谐。下面我们对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的教学设计汇报给各位同仁,望大家指正。
(课件1)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一章学生已基本掌握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已经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会用描点的方法在V—t图象中作出图线,能从V—t图中计算加速度。
(课件2)本章研究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探究物体在不变的力作用下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V—t图象中是一条直线。分析直线型的V—t图代表的运动,发现它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从而给出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得出时间、速度、加速度的关系V=V0t+at,应用V—t图象中的直线结合定积分的思想得出X=V0t+at2,的位移公式。本章还要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具体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通过介绍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使学生了解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及对物理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各位老师刚才已听了我校姜岭老师的课,想必有了较深的印象,此课是典型的探究课。我们基本上是按探究的7个步骤来进行教学的。即提出问题………
我们引导学生使其知道要达到实验的目的,必须要解决物体运动的时间间隔和该间隔内的位移两物理量。从而探究位移和时间间隔怎么求,需要什么仪器求。在学生议论中,相信多数学生会选择用直尺量出物体位移,在测时间间隔的计时器选择中学生可能会提出打点计时器、位移传感器、秒表、手表等多种计时工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章第4节求瞬时速度的方法使学生领悟可以选择打点计时器来记录时间。这一过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探究实验的目的,应选择什么器材及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器材。老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完成实验设计及操作。应用已有的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的方法求出在不同重力作用下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寻找速度变化规律时,学生们会有多种方法,如:比较法、列表法、V—t图象法。老师对多种方法讲评,让学生评价哪种方法对运动的认识更直观,更能突出物理规律。 突出V—t图象方法认识物理规律的优势。讲评V—t图象中不同的图线时,对图线出现的折线、曲线、只由两点决定的直线、直线过于陡、过于缓等情况请对应组别学生回答操作过程,达到纠正纸带测量中用刻度尺分段测量、画图象定标度中标度定的过大或过小、修改原始记录点等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可用一条直线联接这些点(物体运动是连续的)。课上如有在同一图象上画出两个不同重力作用下的图线,请对应组的学生回答出原因,使学生懂得不同重力作用下的V—t图象中的直线a= 不同,引导学生回答V—t图象中的一条直线对应着表示一种不变的运动,这种运动速度按什么规律变化。
老师结合某组测出的V和t的数据,输入传感器做出V—t图象中的图线。鼓励学生回家也用电脑中Excel软件工作簿做出自己组V、t数据的图线,并鼓励学生在Excel软件工作簿中试着做做a—t图象中的图线,看看谁能得出该图象的结论,课后告诉学生将打出纸带保管好。
[此节课的课后安排让学生观察在生活中所能见到的认为是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具体实例。(如汽车起动;火车起动;汽车刹车;自行车下桥等)]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上节由实验记录了小车在不变重物牵引下运动时,由得出的时间与对应的速度的数据作出了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老师在Excel软件工作簿上将V—t图象投影出来,学生再一次看到它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面对此图象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图象中图线的定义,老师采用设问方法引导。
老师:V—t图象中的一点表示什么含义? (某一时刻的速度)
老师: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明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是怎样变化的,有何特点?
(课件3)(小车速度不断增大,速度变化是均匀的,小车的a= 保持不变)
老师:我们将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请同学们起个名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