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pdf

发布:2025-03-24约1.06万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保密★启用前【2025年3月24日上午9:25—11:55】

绵阳南山中学高2024级高一下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然“生态美学”并不是我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但正如蒙培元先生提出的观点:“中国哲学是深层次

的生态哲学。”我国生态美学贯穿于古典哲学中,与儒释道三家思想相生相伴,始终影响着我国思想文化的

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生态美学观在哲学上主要体现在对“生”的探究与重视上。儒家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

力乱神”,认为应远离对虚妄无形的神灵鬼怪的探索,而将重点放在“生”之事上。孔子也曾言“未知生,

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些都体现了儒家重生、贵生的态度。同样,儒家也尊重“自然之生”,

强调对自然节令和自然规律的尊崇,主张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安排农业。儒家“不违农时”“钓而不纲,弋不

射宿”等观点便展现出在“人之生”的基础上对“自然之生”的爱护和尊重,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道家的“道法自然”“万物齐一”等观点也表现出尊重自然、爱护众生的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生

态美学植根于传统哲学之中,从先秦时期肇始绵延至今,反映了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智慧。

我国生态美学自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引进介绍时期、理论建设

时期、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初建时期三个阶段,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的生态美学研

究仍以西方话语为主,理论资源大多来源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生态美学和以英美分析哲学为基础的

环境美学。对这些西方理论的引进与研究为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着力点,但由于文化基础的不同,这

些西方理论与我国传统美学存在差异,在理论适用性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西方生态美学发展侧重点不同,有着“生态”与“环境”之辨。西方偏重于发展环境美学,将环境作

为区别于人的一种背景、围绕物看待,这便有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我国则重点发展生态美学,“生

态”一词本身便将人包含于自然之中,人与万物在自然生态中和谐共生,消解了主客二分,也符合我国传统

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根本精神。此外,西方的生态美学在阐释我国传统艺术时存在理论不适用的情况。我

国传统生态美学观在绘画、音乐、诗学以及建筑领域均有体现,而其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很难用西方理论进行

阐发。例如在音乐理论方面,由于我国的音乐理论与古典哲学联系密切,《乐论》中往往涉及“天”“和”

“性”等概念,《乐论》认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

则乖”。这些理论体现了我国古典音乐观中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生态观念,但其中的特有概念和深层内涵

很难用西方环境美学理论加以解读,因此需要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话语体系,对传统哲学中的生态美学

观点进行阐释。

(摘编自胡友峰《生态美学立论的深厚渊源》)

材料二:

从生态学原理出发,生态美学展开了对于审美价值的生态重估,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

在生态美学之前的美学理论中,审美价值毋庸置疑地居于价值序列之首。但从生态审美的高度来看,生态

美学的理论思考多了一个重要参照,即生态健康,也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生态美学研究人类与环

境之间的审美互动,自觉地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严肃地反思和批判审美活动对于

环境的破坏。生态美学看到,人们通常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一个事物的美丑,将审美愉悦放在很

重要的位置上,很少考虑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因而造成了对于环境的极大破坏。生态美学在认真反思形

成人类审美偏好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健康为价值标准,将事物的生态价值放在审美

价值之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