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教学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 近年来,心导管技术已发展成为以治疗心血管疾病为主要内容的新兴学科,即介入性心脏病学。 介入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心脏起搏、射频消融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夹层 肾动脉狭窄 一、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的介入诊断 冠状动脉造影术 (CAG) 利用特制的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注入造影剂对冠状动脉的解剖形态进行的放射影像学检查术,属于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诊断技术。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管腔直径狭窄 70~75%以上。 (一)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形成术(PTCA) PTCA 球囊扩张导管的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球囊血管成形术; ②病变预扩张:可以辅助测定血管直径,评估病变长度,确定病变形态和类型,从而优化支架的释放; ③支架置入术后的扩张:优化最小管腔直径(MLD),支架贴壁完全有助于药物的吸收,而支架贴壁不良可以导致血栓和亚急性血栓形成。 (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目前使用支架的主要适应症是:降低介入术后的参与狭窄,获得足够大的管腔直径,防止血管弹性回缩,预防再狭窄。 (三)冠状动脉旋磨术 利用“差异性切割”或“选择性切割”的原理,选择性地将动脉硬化斑块磨成细小的碎屑而达到祛除纤维化或钙化的动脉硬化斑块进而扩大血管腔的目的。 (四)冠脉内血栓抽吸 配合使用远端血管保护装置(球囊堵塞抽吸系统/导管连接的滤网)及球囊堵塞抽吸系统,于PCI支架置入前将血管内血栓清除。 球囊扩张 血栓抽吸 病例 患者,男,55岁,因“心前区疼痛五天”,外院明确诊断为“冠心病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为行介入治疗转入我院。 右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 左前降支近段99%狭窄 球囊扩张支架 二、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 (一)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同时具备抗心动过缓起搏、抗心动过速起搏和低能电转复、高能电转复多种功能。 (二)心脏起搏治疗 发展进程 第一代 AOO、VOO 第二代 AAT、AAI、VVT、VVI 第三代 VAT、VDD、DVI 第四代 DDD 第五代 RRPM、AIPCD 从单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扩展到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领域;起搏器的储存功能和分析诊断功能的完善,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心脏电生理研究有积极作用。 心室起搏 心房起搏 双腔起搏 三腔起搏 右房+双室 (三)导管射频消融术 是通过心导管将射频电流引入心脏内以消融特定部位的心肌细胞,使自律性和传导性能均发生改变,从而根治心律失常。 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指南Eg.预计综合症合并阵发性房颤+快速心室率;发作频发症状明显房颤;房速、室速;房扑等 RFCA治疗室上速的手术成功率在95%以上 前提:心电标测必须准确! 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在一定范围内取代外科手术治疗,每年约2万先心病患者采用介入得到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一)球囊瓣膜成形术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 (二)经导管封堵术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蘑菇伞型封堵器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双盘型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对称型镍钛合金膜周部VSD封堵器 四、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一)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 主动脉夹层也是心血管科的急危重症,近年来随着认识和检查措施的完善,其发病率逐渐升高。 起病急骤,常伴有剧烈胸背部疼痛。疼痛具有沿着夹层分离的走向往其他部位转移的特点。 (一)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 在主动脉内置入带膜支架,压闭撕裂口,扩大真腔。可有效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减低术后并发症,降低总体死亡率。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