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 第三章第1节 信息的加工1.1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 说课稿.docx
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三章第1节信息的加工1.1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说课稿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三章第1节信息的加工1.1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信息加工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计算思维:通过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加工实践,激发创新意识,提升数字化学习效率。
4.信息责任:使学生认识到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培养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的公民素养。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能够使用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然而,针对本节课“信息的加工1.1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基础:学生对信息加工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部分学生可能对信息加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将信息加工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相结合。
2.能力水平:学生在信息加工的能力方面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能够运用信息加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对信息加工的具体操作感到困惑。
3.素质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他们在信息获取、处理、评价和创造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生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较高,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部分学生存在依赖教师的倾向,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5.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上述特点对信息加工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信息加工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应注重以下教学策略: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信息加工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
-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字化学习能力。
-强调信息责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配备有网络连接的计算机,信息加工软件(如MicrosoftWord、Excel等),投影仪。
-课程平台: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作业。
-信息化资源:互联网资源,包括信息加工相关的案例、教程和视频。
-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实物教具(如信息加工流程图模型),课堂讨论环节的互动工具(如投票系统)。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片或视频,如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流、新闻报道等,引导学生思考信息过载的现象。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筛选和加工信息。
3.学生分享: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处理信息过载的经验和方法。
4.引出课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信息的加工1.1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信息加工的定义:讲解信息加工的概念,强调信息加工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2.信息加工的需求:分析信息加工的需求,包括提高信息处理效率、降低信息处理成本、保证信息质量等。
3.信息加工的方法:介绍几种常见的信息加工方法,如信息筛选、信息分类、信息整合等。
4.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方法。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布置一道与信息加工需求确定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确定信息加工的需求,并分享讨论结果。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练习和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肯定或指导。
3.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实物演示:利用实物教具(如信息加工流程图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信息加工的过程。
2.互动游戏:设计一个与信息加工相关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信息加工的方法。
3.教师指导: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方法。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信息素养教育:强调信息素养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