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ppt
第三节
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俄国
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1、大会通过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各地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2、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土地法令》规定无偿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制。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1917年11月7日)《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1917年11月8日)代表大会决定: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各地苏维埃应保证真正的革命秩序。士兵们,积极反抗科尔尼洛夫分子克伦斯基!铁路员工们,使克伦斯基派到彼得格勒来的所有军车都停下来!士兵们,工人们,职员们,革命的命运和民主和平的命运完全操在你们手里!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
(1917年11月8日)《和平法令》:谴责帝国主义战争罪行,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开始和谈,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呼吁英法德三国工人起义。《土地法令》:立即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一切土地都是全民的财产。满足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宣布土地分给劳动者使用。二、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内外政策措施对内措施——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镇压反革命叛乱,建立全俄肃反委员会:临时政府被推翻后不甘心失败,反革命势力不甘心失败,疯狂反抗。剥夺剥夺者,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将原有的官办企业和私人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苏维埃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土地革命和打击富农的破坏活动,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农村的阵地。对外措施:签订割地赔款的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签订和约的原因:苏俄没有一支可以作战的军队进行自卫战争,这是决定其必须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的最主要原因。经过三年多的战争破坏,俄国的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苏维埃政权正在建立之中,国内反革命破坏活动十分猖獗,迫切需要早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争取一个和平喘息的时机,以便巩固新生的政权。广大人民群众渴望退出战争。总之,军事、经济、民心等各种因素都决定苏维埃政府只能按德国的条件签订不平等条约。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
主要内容(1918年3月3日)1918年3月3日,苏俄政府与同盟国签订和约。主要内容包括交战各方结束战争状态,彼此放弃战争费用赔偿要求。俄国放弃双方划定界线之西(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主权。俄国立即复员全部军队,立即撤出土耳其、芬兰、爱沙尼亚和乌克兰等地。德国撤出双方划定界线之东领土。缔约各方恢复外交军事关系。1918年11月11日,苏俄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意义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投降,不久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使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赢得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可贵喘息时机。第四节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势力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一、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开始外国武装干涉:原因: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协约国反动政府的仇恨,它们妄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以便重新驱使俄国参加战争。英法美相继组成联军,出兵干涉苏俄。国内反革命叛乱:外国武装干涉开始后,苏俄国内的各种反动势力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纷纷发动反革命势力,苏俄开始了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面对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国3/4的国土和全国1.4亿人口中8000万落入敌人手中;此外,重要的燃料、原料和粮食基地沦于敌手,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调动一切的力量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除了在军事上大力加强红军建设、实行劳动人民义务兵预制和用“红色恐怖”对付反革命活动之外,还在经济领域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第一,实行余粮收集制。为了克服日益恶化的粮荒,保证战争的需要,苏维埃政府在国家国家粮食垄断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强制收集余粮的非常措施。政府要求农民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政府组织工人征粮队(武装征粮队)下乡,以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配给制。注:事实上,“余粮收集制”应为“粮食征集制”,因为征粮队征集的粮食已经包括农民的口粮甚至种子粮了,由此造成内战时期的农村大饥荒。第二,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政府先后颁布各种法令,将各各种企业都收归国有,工业管理权高度集中于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三,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和地方商品流通,实行国家统一分配物资的制度。这是由当时物质极度缺乏和严峻的战争形势所决定的。第四,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凡有劳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