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docx
2.2.2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围绕“2.2.2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展开。内容紧扣教材,以实际地貌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观察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升地理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地表形态变化;增强人地协调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包括风力、水力、冰川作用等;
②分析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如风蚀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等;
③掌握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塑造地表形态中的主导作用。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外力作用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②分析不同外力作用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
③将抽象的地表形态变化与实际地理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系统讲解外力作用的基本类型、作用过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外力作用的力量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典型地貌图片,增强直观性;
2.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地表形态变化,加深对地理过程的理解;
3.视频资料:播放相关地貌形成过程的视频,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世界不同地貌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表形态的变化。
2.讲授新知(20分钟)
(1)外力作用概述(5分钟)
教师介绍外力作用的概念、类型和能量来源,通过实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风力作用与地貌(5分钟)
讲解风力侵蚀、风积和风化作用,展示沙漠、风蚀蘑菇石等地貌的形成过程。
(3)水力作用与地貌(5分钟)
介绍流水侵蚀、沉积和溶蚀作用,展示峡谷、冲积平原、喀斯特地貌等地貌的形成过程。
(4)冰川作用与地貌(5分钟)
讲解冰川侵蚀、堆积和磨蚀作用,展示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
(5)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的相互关系(5分钟)
分析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在塑造地表形态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几个与外力作用相关的问题,如:
①请列举三种常见的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②解释流水侵蚀作用在塑造峡谷地貌中的作用。
③分析冰川作用在极地地区形成特殊地貌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
5.作业布置(5分钟)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外力作用的基本类型和能量来源。
2.收集家乡或周边地区典型地貌的图片,分析其形成原因。
3.撰写一篇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短文,字数不限。
知识点梳理
1.地表形态的变化概述
-地表形态变化的定义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地表形态变化的类型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外力作用的定义和特点
-外力作用的类型:风力作用、水力作用、冰川作用、重力作用等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侵蚀、沉积、风化、冰川作用等
3.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风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如沙漠、风蚀蘑菇石)
-风力沉积:风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如沙丘、沙垄)
-风力风化:风力对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
4.水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侵蚀:侵蚀作用的形成过程和类型(如峡谷、河流阶地)
-流水沉积:沉积作用的形成过程和类型(如冲积平原、三角洲)
-流水溶蚀:溶蚀作用的形成过程和类型(如喀斯特地貌)
5.冰川作用与地表形态
-冰川侵蚀:冰川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如U形谷、冰川槽谷)
-冰川堆积:冰川对物质的堆积作用(如冰川湖、冰碛地貌)
-冰川磨蚀:冰川对岩石的磨蚀作用(如冰川刻槽、冰川擦痕)
6.重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重力侵蚀:重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如滑坡、崩塌)
-重力堆积:重力对物质的堆积作用(如泥石流、崩积物)
7.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