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章 燃料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说课稿(新版)粤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燃料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说课稿(新版)粤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燃料》中的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这一章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以及其应用。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3.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学会从化学角度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其原理。
难点:
1.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实验操作中气体收集方法的正确选择和应用。
解决办法:
1.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合作,让学生直观感受二氧化碳的性质。
2.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二氧化碳循环的原理,加深学生理解。
3.实验操作前详细讲解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正确掌握气体收集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学生提供知识框架。
2.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二氧化碳的应用和环境保护,激发学生思考。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二氧化碳的图片、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2.实验操作视频:演示实验步骤,确保学生操作规范。
3.互动平台:利用在线讨论区,促进学生课后交流与复习。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提出问题:视频中的哪些现象与二氧化碳有关?二氧化碳是如何影响环境的?
3.学生讨论:小组讨论,分享对二氧化碳的认识和看法。
讲授新课(20分钟)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介绍二氧化碳的熔点和沸点,通过实验展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用时5分钟。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讲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演示实验,用时10分钟。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介绍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步骤,用时5分钟。
4.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结合课件,讲解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过程,用时10分钟。
巩固练习(15分钟)
1.实验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用时5分钟。
2.课堂讨论:讨论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碳酸饮料的制作、灭火器的使用等,用时10分钟。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哪些?
2.提问:二氧化碳是如何在自然界中循环的?
3.提问: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教学创新与拓展(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物质?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3.教师总结,介绍二氧化碳转化技术的最新进展。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本教学过程设计紧扣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参与和实践,通过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通过拓展讨论和创新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自然与人为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循环与生物地球化学》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减缓气候变化的新途径》
-《二氧化碳在工业中的应用:从化工到新能源》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自然循环过程,包括植物光合作用、动物呼吸作用以及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探究人类活动对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影响,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等。
-研究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了解这项技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潜力。
-分析二氧化碳在化工、食品、饮料等行业中的应用,探讨其在现代工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二氧化碳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