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5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资料.doc

发布:2016-06-04约7.65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部分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江苏省考试说明】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①“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②中共八大;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近年江苏高考命题角度】 .2008年第9题考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2009年第10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或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0年第13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011年第11题考查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同点 重点一 “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方针、特点 1.背景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开展工业化建设成为迫切要求。 (3)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4)从国际形势看,朝鲜战争结束,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实施。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史料】 3.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 重点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及与工业化的关系 1.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史料】 2.意义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史料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很艰巨很繁重,也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除了恢复时期的3年以外,大概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3个五年计划。 ——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7月5日) 重点三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1.“大跃进”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追求“一大二公”。 (2)影响:①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脱离社会实际。②严重挫伤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 【史料】 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误 时间 措施 背景 内容 影响 正确的探索 1956 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的完成 分析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其路线未能坚持 1960 八字方针 三年经济困难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1975 全面整顿 “文革”时期工农业生产的破坏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出现“文革”时期最好的局面 探索中的重大失误 1958 “大跃进” 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 大办工业、农业、强调高指标、高速度 导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 1958~1983 人民公社化 小社并大社,统一经营、分配,平均主义 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废除有效的管理制度,停产“闹革命” 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思考: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1956~1976年),党和政府主要围绕哪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索? 提示:(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 (2012·课标全国,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