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认一认祖国行政区说课稿 北师大版.docx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认一认祖国行政区说课稿北师大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认一认祖国行政区”。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我国行政区划的层级,了解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地理位置;学习如何查找和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地理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空间观念、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通过学习我国行政区划,学生将提升对地理空间的认识,学会运用地图等工具分析地理信息,培养关注家乡与国家发展的情感,增强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将提高沟通协作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a.理解我国行政区划的层级结构,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旗、自治旗、特区、林区、县级单位等。
b.认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其地理位置。
c.学会使用地图查找信息,包括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周边地理特征等。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a.学生对行政区划层级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实例讲解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识。
b.地图阅读和空间定位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找到省级行政区的位置,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指导来提高。
c.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理解行政区划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行政区划地图、图片、图表等多媒体资源,以及展示省级行政区位置的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地图、彩色笔、剪刀等,用于学生制作和标记行政区划图。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为小组合作学习环境,设置讨论区和展示区,确保学生能够自由讨论和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幅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多大吗?它由哪些地方组成呢?”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地方,你会怎么做?”
3.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认识我国的行政区。”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我国行政区划层级讲解(5分钟)
-教师展示行政区划层级图,讲解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旗、自治旗、特区、林区、县级单位等层级。
-通过实例解释各层级的含义和作用。
2.省级行政区介绍(5分钟)
-教师展示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地理位置图。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能找到哪些省份?它们分别位于哪个方位?”
3.地图阅读与使用方法(5分钟)
-教师展示地图,讲解地图的阅读方法,如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查找省级行政区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小组讨论(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省份,讨论该省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文化等。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实践操作(5分钟)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个行政区划图,并在图上标注出省级行政区的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课堂问答(5分钟)
-教师提问:“你最喜欢哪个省份?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行政区划层级、省级行政区名称及地理位置等核心知识。
2.引导学生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行政区划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教师提问:“如果你有机会去一个省份旅游,你会选择哪个省份?为什么?”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城市规划师,你会如何规划你家乡的城市?”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不仅学习了行政区划的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能力。”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a.我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介绍我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从古代的郡县制到现代的行政区划,让学生了解行政区划的发展脉络。
b.各省区的特色文化:搜集各省区的特色文化,如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美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