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经济学和劳动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考试 基础知识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性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007.05.4多)它以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为主要研究对象,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 08.05 二、效用最大化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基本手段 三、劳动力市场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主要是实证研究(08.05)和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劳参率 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 总人口劳参率= 劳动力 ×100% 总人口 年龄(性别)劳参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100% 该年龄(性别)人口 劳动力供给 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 (2007.5.3/4) 供给无弹性 E=0 供给有无限弹性 E=~ 单位供给弹性 E=1 给富有弹性 E1 供给缺乏弹性 E1 (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 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 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二、劳动力需求 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需求量变动:其他条件不变,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劳动需求变化:工资率不变,其他条件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三阶段(P10) O a b MP 劳动投入量 L 总产量 、平均产量 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企业以人均产量最大为目标,劳动投入量a点最佳; 以总产量最大为目标,劳动投入量b点最佳; 以利润最大为目标,则不确定(取决于产品价格与生产费用) 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MRP=VMP=MP*P=MC=W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 广义和狭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劳动力所有者个体和企业; 劳动力市场的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 2、劳动力是一种等价交换。 3、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4、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 (二)局部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 马歇尔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L 瓦尔拉。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2007.05.4多)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同质劳动力获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