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耳炎症ppt课件.ppt

发布:2018-07-28约2.74千字共4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医治疗 (1)全身治疗 可根据细菌培养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或未做药敏试验前,首选青霉素或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局部治疗 1)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后,用浸有抗生素及激素的小纱条,松松地塞入外耳道内进行湿敷,并每隔2~3小时滴该药液1次,保持纱条湿润,每日更换纱条1次。 2)局部可用5%鱼石脂软膏、红霉素软膏涂布。 3)若已成脓,可切开排脓。应注意切熟不切生、切软不切硬、切直不切横的外耳道疖切排原则。 病因治疗 1) 积极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2)积极治疗各种相关的全身性疾病。 临床医学于波心房选择性钠通道阻滞剂在房颤中的应用颅内非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基础医学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的临床指引泌尿生殖道感染衣原体检测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外耳炎症 一、 外耳湿疹 二、 外耳道疖与外耳道炎 三、 外耳道真菌病 一、 外耳湿疹 外耳湿疹(eczema of external ear)是指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发生于外耳皮肤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中医称“旋耳疮” “黄水疮” 、“月蚀疮” 。 【中医病因病机】 1.风热湿邪犯耳 2.血虚生风化燥 【临床表现】 1.症状 急性期患处瘙痒、烧灼感或有黄水流出。 严重者全身可有发热或全身不适,睡眠欠佳,胃纳差,大便干结。 慢性湿疹为外耳剧痒不适。 2.体征 急性期检查见局部皮肤颜色加深、红斑或粟粒状小丘疹、水泡。溃破后流出黄水。表皮糜烂、痂皮覆盖,可导致外耳道狭窄。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患处皮肤增厚、粗糙、脱屑、皲裂、结痂、苔癣样变。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依据局部症状、体征及病原体接触、过敏史可作出准确诊断。 鉴别诊断 (1)外耳道疖 外耳道疖主要表现为耳部疼痛,牵拉耳郭耳痛加剧,检查见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或有黄白色脓点,破溃后有黄稠脓液流出,或带血。 (2)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主要表现为耳道内疼痛,或有少量粘脓性分泌物流出,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或增厚、粗糙、结痂。但外耳道湿疹表现有明显的丘疹和水疱,这是本病与外耳道炎鉴别的要点。 【治疗】 1.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  风热湿毒蒸耳 血虚生风化燥 风热湿毒蒸耳 局部症状:外耳道或耳郭周围瘙痒、灼痛明显。 局部检查:外耳道或耳郭周围肤色潮红,丘疹或水疱,溃后流黄水,皮肤糜烂,或结皮痂。 全身症状:可有发热、烦躁、睡眠不安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祛风止痒、清热利湿。 代表方:消风散。 偏湿热壅盛者,宜清泻肝胆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血虚生风化燥 局部症状: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耳部痒痛甚,抓搔后有小血点或结痂。 局部检查:耳道、耳壳及周围之皮肤增厚、粗糙、皲裂、上覆皮痂。 全身症状:全身可伴有脸色萎黄,食少,身倦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 治法:养血熄风,滋阴润燥。 代表方:地黄饮。 (2)中成药 (3)其他中医治疗 1)外洗及湿敷 2)滴耳 3)涂耳 4)烟熏疗法 5)针刺疗法 西医治疗 主要是针对病因,首先了解和消除致病因素。治以抗过敏,止痒收敛为原则,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引起继发感染。 全身治疗 1)抗组织胺类药: 2)皮质类固醇类: 局部治疗 1)渗液较多时,可用3%双氧水清洗患处,或用15%氧化锌溶液湿敷。 2)渗液较少或仅有红斑、丘疹时,可涂用氧化锌糊剂及各种类固醇软膏或霜剂。 3)有脓性分泌物,则可配合应用抗生素软膏涂患处。 4)若局部皮肤增厚明显,可用3%水杨酸软膏涂。 外耳道疖与外耳道炎 外耳道疖又名局限性外耳道炎,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为该部皮肤毛囊、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耳疖”。 外耳道炎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系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弥漫性感染性炎症。中医称“耳疮”。 【中医病因病机】 1.风热邪毒侵袭 2.肝胆湿热上蒸 【临床表现】 1.外耳道疖 (1)症状 主要表现为耳部较剧烈的跳动性疼痛,常放射至同侧头部,张口、咀嚼或打呵欠时疼痛加剧;夜间常因剧烈耳痛而难以入睡;牵拉耳郭及压迫耳屏可使耳部疼痛加剧;由于耳道内肿疖堵塞,可有阻塞感或影响听力。 (2)体征 1)发病早期 局部检查见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有耳屏压痛和耳郭牵引痛明显。体温可有升高。 2)成熟期 局限性红肿其顶部可有黄白色脓点,破溃后有稠厚脓液流出,或带血;耳前耳后淋巴结肿大、压痛;耳屏压痛和耳郭牵引痛稍减轻。 2.外耳道炎 (1)症状 耳道内有灼热感、疼痛或胀痛,逐渐加剧,咀嚼及说话时加重。 (2)体征 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有分泌物流出,初期稀薄,渐变为脓性;甚者外耳道明显肿胀,外耳道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可有耳前耳后淋巴结肿大;体温可有升高。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1.细菌培养,外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