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耳及中耳疾病ppt课件.ppt

发布:2018-07-26约6.57千字共8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外耳疾病 ;;; 病理: 呈树枝状分支和弯曲的盲管,深浅长短不一。 瘘口位于耳轮脚前,瘘管可有分支,管壁衬以复层鳞状上皮,内有脱落上皮及角化物,偶有白色乳酪样分泌物,内含脱落的角蛋白碎屑。因感染腐败可排出具有臭味的分泌物。 反复感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瘘管分支一般较短,个别深达鼓沟外。 ; 临床表现:一般无症状,偶于挤压时,可有少许粘液或皮脂样物从瘘口溢出。感染时局部可红肿、化脓。反复化脓者可形成脓瘘及疤痕。 部位:开口绝大多数位于耳轮脚前,少数位于耳甲腔、屏脚间切迹到同侧口角的连线上或耳廓、外耳道、腮腺甚至咽部。 ; 诊断: 治疗: 无感染者一般不需治疗 有感染者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后择期手术切除 有脓肿者,先脓肿切开引流,换药,待感染控制后再手术。 ;;;;;;;;;;;;;;;;;;; 二、外耳道炎及疖 1、外耳道炎;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夏季多,分急性与慢性。 病因: 热、潮湿引起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细菌感染。游泳、洗澡、外耳道冲洗、耳道皮肤浸渍; 外耳湿疹、瘙痒、挖耳后耳道皮肤破损;异物、耵聍取出时易损伤。 中耳脓液、药物刺激等。 变态反应:化妆品、抗生素制剂等。 细菌:金葡、溶链、大肠杆、变杆、绿脓杆菌。 ; 临床表现: 急:耳痒、胀、烧灼感、痛。张口咀嚼时加重,伴发热和全身不适,耳廓牵拉痛(+)。 重: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耳道内有白色上皮样脱屑,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溢出(少)。外耳道弥漫性肿胀,表面糜烂,窥不见鼓膜。分泌物刺激,屏间切迹和耳甲腔亦受累,出现丘疹和水泡。 慢:耳闷、胀、痒,听力下降,耳道内有粘稠分泌物,耳道皮肤充血肿胀,增厚,有少量鳞屑样痂皮附着。去除后可有出血点。耳甲腔、耳廓有湿疹。鼓膜混浊、增厚,标志不清。 ;; 诊断:不难, 鉴别:霉菌、湿疹、药物性皮炎。 治疗: 控制感染,清洁局部,清除分泌物及鳞屑,尤其深部、隐窝处,保持干燥。 3%双氧水,2%氯霉素甘油,4%硼酸酒精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纠正挖耳习惯,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损伤,游泳、洗头时流水入耳及时拭净,及时清除耵聍及异物。 ; 2.疖: 局限性炎,为外耳道软骨部毛囊细菌感染,几天内自行破溃排脓,夏季多。 病因:挖耳、游泳、洗澡时水浸渍。皮脂腺阻塞,慢性化脓中耳炎脓液刺激,营养下降,抵抗力下降,糖尿病易患病。 菌:金葡。 ; 表现:耳痛加重,搏动性,张口咀嚼、打哈欠加重,放射到头部,伴发热,全身症状,疖肿破后疼痛缓解,耳道肿胀或闭塞致听力下降,婴幼儿抓耳、哭闹。 检查: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软骨部局限性红肿,半球形,充血,可见脓头,破后溢脓,鼓膜一般看不到。 诊断:一般不难,鉴别:①化脓性腮腺炎,脓经裂缝入外耳道,腮腺肿,触痛(+),用手按压,脓可挤入外耳道。②急性乳突炎。 治疗:保持耳道清洁,理疗。局部石碳酸甘油压迫,成熟切开排脓,全身抗生素。 ; 三、耵聍栓塞 即“耳垢”或“耳屎”,外耳道软骨部皮肤耵聍腺的分泌物,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及粘附灰尘或异物等作用,耵聍干后变成碎屑或小片,咀嚼、说话等下颌关节活动不断排出。 ; 病因: 1.腺体分泌过多,与上皮混合成块。 2.耳道狭窄、疤、增厚,异物,肿瘤影响排出。 3.耵聍变质。 4.老年人肌肉松弛,下颌关节无力,耳道口塌陷,滞留。 表现:小无症状。阻塞时有耳闷、耳鸣、听力下降,浸水后加重,游泳、洗澡。 治疗:取出,点药,冲洗。 ;;;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 (1)咽鼓管功能不良。基本原因,能引起咽鼓管阻塞或功能不良都可引起本病。 1)机械性阻塞: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 2)咽鼓管功能下降:小儿、腭裂 (2)感染:病毒性上感,轻型、低毒细菌感染 (3)免疫反应 :III型变态反应-可溶性免疫复合物 ; 病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